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青春期的男孩教育方法 十七岁女孩不想上学

原公共平台编辑组郑伟老师2021-06-30

全文共2421字,阅读约需6分钟。

正文

一位母亲前来咨询:

我17岁的女儿本在职业高中读幼儿园专业。

过去两个月我没去上学。原因是我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觉得简单。现在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将来也不想当幼儿园老师,所以不想学。

现在每天在家打游戏睡觉,偶尔和一些不上学的朋友去酒吧。我回家晚了。

母亲非常焦虑,问老师: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继续完成学业?

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时,通常只会想着“怎么办?”“我该怎么办?”但我从未真正想过“为什么?”

这个孩子目前的状态是否符合流行词——“躺平”?

所以,孩子为什么这样?

问答老师在和妈妈的交流中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孩子和整个家庭的事情

庭呈现的状态:




一、孩子从小到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害怕吃苦,面对困难畏难情绪严重、情绪化严重,表现有些自我,有些享受、享乐。




孩子自己说,喜欢自由的生活。说白了,就是想“干最轻松的活,过最好的生活”。




二、孩子爸爸在外做点小生意,晚上回家晚,第二天也是中午才起床。夫妻之间沟通少,关系不和谐,彼此互不关心,只是保持相安无事、互不干扰的状态。




孩子一方面羡慕爸爸的生活,另一方面爸爸在孩子心中没地位。虽然爸爸这段时间也在积极与孩子沟通,尽量劝说孩子,可是孩子根本不听爸爸的。




三、孩子妈妈包办溺爱孩子多,把孩子养成了“宠物型”孩子。好吃好喝地供着,什么事都依着她、顺着她,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被过度关注。




孩子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想吃苦、不想受罪,因为从小到大得到的都太容易了。




综上所述: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暴露的是家庭系统无序且无法良性循环的问题。




第一,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应该是去战胜它们。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容易被问题和困难打败,表现出无力、无聊、无情、无责、无感的状态呢?




因为家庭没有规矩、没有原则,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


要么畏难,情绪化地“闹”;


要么退缩,没有勇气地“逃”。




你看这个家庭中,本来原则、规矩是爸爸树立,爸爸来坚持,可这个家庭的爸爸却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只是提供了些物质保障;妈妈对孩子的包办和溺爱,又给孩子提供了“逃避退缩”后可以无责、享受享乐的舒适温床,孩子当然会成为当下的样子。这能怪孩子吗?




第二,很多女人看到第一条,就会回家责怪丈夫没坚持原则和底线,没在家里树规矩,没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可这需要男人在这个家里有话语权、有威信,才能实现。




很多家庭中的男人,最初是想参与孩子教育的,只是当夫妻观点不一致,夫妻关系不和谐的时候,如果没有一方退让,那一定是战火纷飞。所以,很多男人为了维持家庭的平衡,就放弃了,转而把精力放在工作中,或者钓鱼、打牌自得其乐上,显得越来越不着家,不管家里的事。




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很在意妈妈、需要妈妈,也知道妈妈对他好,所以不管怎样,孩子都会听妈妈的话。一切看上去都挺好的。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不再那么听话时,妈妈就管不了孩子了。这时,由于爸爸长期缺位,孩子不敬不畏爸爸,孩子就谁的话都不听,谁也管不了他了。




从这个家庭来看,爸爸和孩子聊天,孩子爱搭不理的,可想而知,爸爸在这个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认知?




其实,孩子是通过妈妈的眼睛来看爸爸,这只能说明在妈妈眼里,也挺不拿爸爸当回事。夫妻关系一定不和谐。




这个家庭中的地位排序是:孩子第一位,妈妈第二位,爸爸第三位。说句开玩笑的话,如果家里养了猫或狗,可能爸爸连第三位都排不上。这就是无序,无序就要生乱象。




说到这里,女人们也有女人的委屈。哪个女人不期望有支撑、有依靠,为什么日子过着过着,就过得越来越苦了呢?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男人有欲望没志向,有知识没文化,有要求没原则,有卑亢无方向,这是作为男人要解决的所有问题。




所以,我们才说,要看这个家庭中“谁”先走出来,去学习和成长,这个人就是引领家庭幸福的第一人,这个家才能解套。




第三,爱与幸福常说,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夫妻关系的问题,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怀疑,可这却是家庭共通的规律。




如果夫妻关系和谐,在观念不一致时,有商有量,孩子就不可能钻空子;在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办时,夫妻俩共同学习成长,孩子也不可能有机会“闹”和“逃”。




真正好的夫妻关系,会让这个家庭有序并良性循环:


  • 爸爸是家里的天,给孩子原则和底线。遇到问题困难能勇敢顶起来,有责任有担当。
  • 妈妈是家里的地,像大地一样无私奉献。当孩子遇到问题和痛苦时,妈妈能静下来,接住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哭一哭,解决问题的事交给爸爸。

这样的孩子既感受到妈妈的温暖,又感受到爸爸的力量,就会成为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第四,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通过“扩大恐惧和激发私欲”的方式,让孩子去上学,这种方式会很快速。




但是,如果家庭系统不改变,孩子本质问题没解决,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更大和不可知的问题。爱与幸福决不会用这种方式,帮助家长让孩子去上学。




答疑老师给出的方案是:


  1. 孩子不上学,只是家庭无序、伦理不正常的一个产物和结果而已,不是当下需要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2. 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家庭中父母的位置调换过来,夫妻双方各自归位:妻子通过学习改变,回归母亲的位置,接纳、包容、温暖孩子,相信丈夫,让丈夫真正的回到家庭的主导位置,面对孩子问题,给孩子原则和底线,让孩子敬父亲、畏父亲,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家庭模式。



最后,我们想告诉大家,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需要我们花一段较长的时间,用一套正确的系统,让孩子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这事儿没有特效药,父母不改变,女儿就会持续这样下去。




现在是上学问题,将来可能就是工作问题、啃老问题、恋爱问题、婚姻问题、还有孙子问题……所以相对于那个时候的问题,现在只是很小的一个问题。




本文知识产权归爱与幸福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