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现在创业难吗 打工创业血泪史歌词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严始兴光明网记者姚坤森

行走在八桂大地,回荡的歌声是人们对幸福生活信心的注脚。

在河池市天峨县那智乡纳粹村,一杯满满的自酿玉米酒被一饮而尽,满面红光的李明祥放开嗓子唱起了自己的唢呐歌,然后和同伴们一起弹奏起了动听的唢呐歌。

在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石洞村,潘庆兰穿上土瑶的民族服装,与村里的妇女一起唱起了土瑶的《饮酒歌》。在来宾市香洲县马坪镇大店村犀牛脚下的空地上,人们可以随意唱歌,庄欢的山歌在大店村上空飞舞。

“这些歌词似乎与过去不同。”一个对壮族民歌和唢呐略知一二的记者随口问道。

“过去,壮族民歌以谈情说爱、庆祝生日、祝贺新婚和新居为主要内容,内容相对简单。”那里的村老支部书记秦忠良说:“这几年扶贫做得好,山村变化很大。群众感恩党,把好日子编成民歌和内容,唱出新生活!”

自编自唱的欢乐歌曲一首接一首,自由自在地唱着,一幅新农村小康生活的生动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农村变景区,农民变股东

炎炎夏日,崇左市龙州县夏冬镇富伦村半官屯土地山脚下的跑马洞景区内,钟乳石形态各异,地下水汩汩而出,驱走热气。洞穴观光、格桑花海……跑马洞景区以齐全的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千亩荷花田香。贵港市潭塘龙凤村,游客驻足拍照。我们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硬化村道、各类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都有。成为集花卉、民宿、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

桂林市永福县罗晋镇崇山村有66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告诉人们“勤俭为本、修身读书为本、丹青养德、黄绮济世”的古老家训。以乡村综合体试点建设为契机,村民们正在建设文化旅游村。

风景支撑,产业引领,一村一村奔小康。当初,富伦村半团屯的村民守着绿水青山的宝藏,却过着清贫的生活。2016年以前,班团屯人均年收入3300元,班团屯70户村民中,建卡贫困户29户,贫困发生率41.4%。

“干!拿起袖子干吧!”去了崇左市大新县著名的洞穴旅游景区龙宫仙境后,半团屯骨干决定把跑马洞作为半团屯脱贫致富的重要支点。方向确定了,村民才有精力。班端屯70户村民以102股响应,每股1万元,自行募集资金150多万元成立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挖泥、拉土、运石、平整道路、修栈道.跑马洞承载着村民致富的希望,村民们在跑马洞景区打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典范。

“我们把跑马洞景区的建设当成自己的事业,大家都很有动力。我希望我能把

景区越做越好,让村民们都走上小康之路。”村民梁克真在2019年4月被村民推选为龙州野望云端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告诉记者,2019年,跑马洞景区年收入80万元。全屯村民除了年底每户每股分红5000元外,公司还优先安排贫困户进入景区务工,直接带动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9年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贵港市覃塘区龙凤村以莲藕种植及深加工为基础,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并与广西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莲藕种植试验站,改善莲藕品种、提升莲藕产量,大力发展莲子、藕粉等产品加工,延伸莲藕产业链条,增加了附加值。


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蓝图正在绘就,这里将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业变富业、农村变景区的美好愿景。核心区住户的村民正在申请从古民居中搬迁,在距离古民居一公里处,就是村里统一规划选址建设的新村。村民除将收取房屋租金外,还享受农旅公司的二次分红。


乡村转型,从单一走向多元


骤雨初歇,暑气蒸腾。北海市侨港镇无数只渔船静静地停靠在码头边,渔船上红旗飘飘,等待着下一次的满载而归。


“回到这里就是落叶归根。侨港的发展相当好。”现在,住进4层楼房的周胜林感叹着岁月变迁。


“侨港镇从建镇初期的300多艘破旧小渔船发展为千艘大船。”侨港镇党委书记赖伟清说,传统近海捕捞已向远洋迈进。2019年,侨港镇社会生产总值20多亿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当年的荒滩已变成一个繁荣富裕美丽的滨海小镇。


在北纬23度的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瓜果飘香种养循环产业扶贫示范区,哈密瓜藤正疯狂生长,村民们正忙着将瓜藤扶苗上架。


为了保证品质,一根哈密瓜藤只留一个瓜。兴农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何开反介绍:“这里的哈密瓜分三批上市,每个大棚预计收入3500元。目前合作社有300个大棚,一年可收两季,预计每年哈密瓜收入100多万元。”


土地贫瘠、技术落后,对于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村民来说,人多地少加上靠天吃饭,这里贫困发生率曾达18.6%。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驻村第一书记李永楷带领村“两委”干部突破哈密瓜产业发展瓶颈,通过无土栽培技术,用淤泥、木薯皮、猪粪等发酵后种植哈密瓜。2016年5月,村集体牵头注册成立了兴农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


“从2008年开始在家创业,种植蔬菜、养猪、贩卖水果,为了赚钱,凡是能养家糊口的工作都会干,有时还是会亏本。”村民何开栾说。在2016年,何开栾夫妇俩以3万元入股兴农哈密瓜合作社,当年即获得分红。夫妇俩看到了希望,决定投入资金进行创业。


尝到甜头后,村民发展扶贫产业的信心更足、愿望更强。短短数年间,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实现了种养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从单一到多元的嬗变,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链。


这样的转变,正在八桂大地铺展:在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九梅麓,在来宾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在钦州港区龙门港镇……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9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