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3日,沪深两市开盘不到十分钟,创业板指数首次超越上证指数。虽然几分钟后再次回落,但从过去几年中国股市的波动来看,上证指数已经是过去式了,创业板指数再次超越上证指数只是时间问题。下图为创业板和上证指数的历史走势。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创业板指数的波动明显大于上证指数。高波动并不可怕,它给了创业板指数更高的风险收益。经测算,2010年6月1日至2021年7月13日,创业板指数历史波动率为30.3%,同比增长2.61倍。同期上证指数历史波动率为20.2%,涨幅仅为0.39倍。
近十一年来,创业板指数的表现远超上证指数。
同一股票指数表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指数的编制规则。创业板指数成份股选取100家市值大、流动性好的公司作为样本。上证指数成份股由除ST和*ST证券以及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以外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股票组成。在深交所和上交所官网可以发现,截至2021年7月12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为984家,创业板指数成份股仅占总样本的10.16%。上交所主板AB股1677只,其中上证指数成份股1598只,占比95.29%。从成份股的数量可以看出,创业板是优胜劣汰的。上证指数是一锅炖,除了ST和*ST,其余都是对游客开放的。因此,可以想象这两个指标中哪个能表现得更好。
成分股的行业差异也是两大股指表现不同的重要原因。上证综指中,金融地产占权重25.48%,其次是工业股,权重为17.77%。在金融股中,银行和保险是出了名的被低估,不喜欢涨,而券商要看股市。房地产继续受到调控政策的影响,很难有好的表现。此外,上证指数的工业股多为传统或周期性行业,想象空间不大。创业板则大不相同。其成份股多为医疗器械、半导体、电气、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朝阳产业,也是中国政策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显然,创业板指数股的发展潜力和想象力远远大于上交所。
上证指数的另一个明显缺陷是,其成份股的市值差异很大。总市值高达万亿人民币的企业并不少见,低市值几十亿甚至几十亿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因此,上证指数对中国股市的参考价值越来越弱。理论上,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投资者对不同市值的股票有不同的偏好。比如2017-2020年,中国经济处于L型底部,资本市场监管加强,小盘股被抛弃,核心资产被追捧。2021年春节过后,估值过高的核股暴跌,小盘股翻身。上证指数成份股太多,有限资金在大市值和小市值之间轮动。投资者追求大蓝筹股时,上交所被小市值拖累,投资者挑起小市值时,被大蓝筹股拖累。所以上证指数不容易上涨,尤其是2021年这个热点板块快速旋转的时候。从股指编制规则、成分股的行业差异以及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来看,未来创业板指数将把上证指数远远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