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快递公司开始涉足便利店业务,包括顺丰快递、智生活惠民超市、童渊妈站、中通投麦公社等。从国外一些快递公司的案例来看,快递便利店模式似乎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大多数中国快递公司都没有做到这种模式。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内所有快递企业都在用快递思维经营零售业务,没有业务团队经营便利店业务,国内合作氛围不强,快递便利店模式难以开展。
01
市场
快递企业探索零售模式
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可以说是快递企业目前进入零售行业的真实写照。自2011年起,顺丰快递在快递网点门店增加便利店业务,后更名为黑客。黑客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社区生活服务平台。除了快递物流业务和虚拟购物,黑客还拥有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家电维修等诸多业务;然而,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线下门店冷清,顾客少,且商品品类单一,这让消费者难以驻足购买。
除了顺丰快递,童渊去年还推出了妈妈站,提供快递代收、邮寄等服务。从官网妈妈站的数据来看,加盟和合作站已经达到1.6万个。此外,不久前,童渊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了代收业务。在记者今天对北京商业的调查中,还发现邮局也开始进入社区经营。邮局里除了原来的邮政智活超市外,还出现了一家独立经营的生鲜超市。虽然它也附属于邮局原来的出口位置,但它是两个不同的社区超市。
无独有偶,小麦公社旗下的“小麦便利店”近日宣布获得1.25亿元的首轮融资。值得一提的是,幕后大股东包括ZTO快递。这么多快递公司开始涉及零售,是否意味着快递便利店模式会成为下一个出路?
02
问题
国内便利店普遍不景气
有业内人士认为,快递公司选择接触便利店行业进行跨境经营,是必然的路径,也是国际快递巨头已经走上的路径,比如与便利店或印刷厂合作。其实快递或代收都需要实体店的支持,只有完成快递邮件收发工作的门店才能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所以快递企业想要构建完整的商业模式才能更好的发展。
从国内快递公司发布的年报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快递公司都涉及跨境业务,都想把所有的上游流量都纳入其中。其实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快递买东西的模式和快递是一样的。但是目前国内便利店模式不景气,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很大,所以大部分快递公司都在用盈利的业务弥补不盈利的便利店业务。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物流博士方希表示,虽然中国快递企业涉及的便利店业务在传统零售中失败了,但国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7-11超市收快递已经变得比较普遍。但方希认为,7-11是一种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在中国的契约体系并不完善,中国商业模式的合作氛围与国外大相径庭。
03
分析
商业模式为成败关键
有专家还分析说,除了7-11,还有类似的
ata-gid="9646948" qid="6541598733300159751" mention-index="0">联邦快递这样的企业,联邦快递既是商店又是杂货店。目前中国快递企业做便利店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实体便利店已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有自己的经营基因,但快递企业都是利用做快递的思维经营便利店,没有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所以很难成功。例如顺丰优选赔钱的原因就是在选址和商圈的把握上没有专业团队去运营,没有合理的商业规划。中国的企业本身就不擅长兼并大型商场或者便利店进行合作,而且中国连锁商店的数量较少,也没有很好的兼并环境。目前,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迅速,方玺预测在未来3-5年,中国电子商务依旧发展强劲,只要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速度不变,整个快递行业的需求就会源源不断。而电子商务空间很大,农村与国际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以前电子商务的侧重点在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未来会逐渐走向三四线甚至五线城市,曾经东部比较发达的电子商务市场也逐渐往中西部转移。
04
前景
电商或能做大零售市场
贯铄企业管理、贯铄资本CEO、快递专家赵小敏则表示,由于快递企业都面临流量丧失的风险,所以社区商业的“最后100米”是所有快递企业都想争夺的蛋糕,这也是快递企业未来的核心部分。但是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没有什么成功的可能。
目前这些快递企业还没有明确的发展路线,多数企业还在探索阶段。对一家上市企业来说,战略的投资应该是非常清晰的,股东的价值、市场的反映、客户的认同度以及曾经的服务是不是都能跟得上,如果这些都跟不上,那做便利店业务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现在这些快递企业的核心业务还是物流。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也表示,在“最后一公里”方面,快递企业需要联盟合作。对于没有上市的企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探索,而已经上市的企业就需要考虑股东价值和回报等问题。上市快递企业应该更加坚定地巩固以物流业为核心,这才是目前最关键的部分。社区商业可以参与,但不能当做主流业务,即使在便利店领域成功的便利店也屈指可数。
相比快递企业,该业内人士还表示,苏宁、国美、京东和阿里反而更有机会做大零售业,因为它们具备足够多的流量。快递企业没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未来可以做一些跨界投资,走联盟合作的路线。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