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上班两不耽误,上班创业两不误

杜江获得创新创业人才奖。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事|名|件

杜江:博士后教授,成都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成都信息科技大学九三学社副董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特聘专家、成都市特聘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千人计划、成都市人才计划、四川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入选人选。杜江觉得他已经赶上了好时光。他身上有很多“名片”。作为海外高端人才,他被引荐回国,在成都信息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还是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计划”成员,带领12人团队,致力于新一代无线通信芯片的设计和产品开发。杜江不认为这些身份之间有矛盾。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科技工作者,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展前沿科技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应用最新研发成果,服务社会,在更广阔的世界实现知识的价值。

归巢

三星核心人才回川发展

“从头开始,但我有信心”

科技研究只有产业化才有价值。这种认知来自杜江的海外工作经历。2004年,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杜江被韩国三星公司全球招聘,经过与总部领导和专家的多轮直接面试,加入三星银河公司总部数字媒体研究院核心技术团队,从事新一代无线通信理论研究和通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他也是那一年数字媒体R&D中心在全球招聘的唯一一位中国专家。“当时压力很大。”在这个团队中,杜江的代号是“中国人”。“当时,我是我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如果我做得不好,我的外国同事会说这个中国人不好,我丢了整个民族的脸。如果我做得好,外国同事会说中国人很优秀。”骄傲需要力量来支撑。在三星总公司工作期间,杜江担任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参与完成了三大IC芯片研发项目,其中HiWave获得国际电子展大奖。另一方面,作为三星全球引进的专家,杜江获得了丰厚的福利待遇,包括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精装公寓,以及每年多次的家访。尽管如此,两年后,杜江还是接受了来自家乡四川的“邀请”——回国发展。原因是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在朝鲜的岁月里,杜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研究必须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中国,由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积累不足,条件有限,几乎所有的集成电路芯片都依赖进口。“中国是一个‘缺乏核心’的国家。”杜江介绍,近年来,芯片进口已经超过石油进口,成为最大的进口商品。而且,最重要的是集成电路芯片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2006年3月,作为高端海外人才,杜江接过成都信息科技大学抛出的“橄榄枝”,受聘为该校教授。“从零开始,但我有信心。”在离开朝鲜之前,杜江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他希望通过自己掌握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垄断。

安家

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

“得到很多鼓励帮助,让我潜心科研”

回国后,杜江成为成都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其实一开始我很纠结。”杜江坦言,刚回国时,他的工作节奏和生活习惯需要重新适应,但最“抠脑壳”的是他的研究领域,参与的人并不多。幸运的是,杜江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得到了政府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和支持,这使他能够致力于新一代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和芯片开发。“得到很多鼓励、帮助和支持,让我可以专心搞科研。”2013年,杜江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获得100万元资金支持。同年入选成都市人才计划,获得100万元资助。在人才计划的帮助下,杜江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取得了丰收。比如2014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候选人。2015年入选四川省科技创业带头人。2015年获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奖。2016年任成都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2017年获成都市人才发展促进会“年度优秀会员”。在杜江看来,“千人计划”表明国家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就像雪中送炭,让人感到温暖、感动、有动力。”杜江坦率地说,

当年入选“千人计划”,不仅仅在科研上,对他的家庭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社保、医疗、户口这些,真的有时候比搞科研还‘抠脑壳’。”杜江笑道,“千人计划”对专家的照顾是方方面面的,“就是让我们可以一心一意搞科研,做出更多的成果来。”归国至今,杜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和通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他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了30多项科研项目;在权威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4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申报和获得30多项专利,包括15项国际发明专利。


创业


产学研相结合


“不及时转化就可能淘汰和浪费了”


除了教授,杜江还有一重身份——创业者。第一次创业是在成都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成都凯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杜江,正带领他的12人团队致力于新一代无线通信芯片的设计和产品研制。2011年,公司从30万元起家,目前公司自主研制的感知矿山电子设备已开始在煤矿试用,并与四川省安监局及其下属县市部门和煤矿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事实上,如何让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产生更大的价值,一直是杜江思考的问题。“信息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技术周期可能只有几年时间,不及时进行产业化转化就可能淘汰和浪费了”,对此,杜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做科研工作就像磨锥子,磨得再锋利,你不去用,总归会生锈,发挥不了价值。”作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计划”中的一员,早在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杜江就在电子科技大学和绵阳高新区,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企业联合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兼任一家微电子公司工程部主任,负责完成了RFID电子标签芯片产品研制,并实现产业化。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杜江和他人合伙,在成都高新区成立第一家公司,研发方向便是无线通信处理芯片和物联网工程应用。他带领团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宽带局域网(WLAN)基带芯片IP模块。但市场定位不准确,销售情况并不好,犯了产品定位超前和技术冒进的错误,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公司运营资金非常困难。在杜江带领下,团队利用掌握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成功研制并推出一系列产品,例如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智慧农业综合系统等,该系统利用气象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远程水肥药一体灌溉与监管,已在山西、重庆和四川等20多家农场应用。回忆起过去几年的创新创业经历,杜江觉得,自己是赶上了好时代,“政府多个部门的支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科技成果转化,用专业技术,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为更多人做些事,服务社会。”(记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