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杭州东站到西湖福地创业园怎么走,杭州福地创业园公司

编者按:

道路是蓝色和绿色的,是春天和秋天。70年前,新中国踏上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征程;70年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70年西湖之“跃”》,聚焦杭州美丽城市西湖区——,用不同年龄的“西湖人”的眼光,反映他们的梦想和奋斗。

从“穷与白”开始,西湖区的经济、环境、民生、和平、文化都发生了全面的蝶变,“西湖章”一写再写。全面小康、全区美、全民幸福,西湖区正朝着“三个完整区”不断迈进,继续书写发展传奇。

娄小红在她自己的茶园里

“从几分钱一斤到上千元一斤”

一叶红茶,香飘千里

9月12日,杭州刚刚告别雨天。初秋的阳光从天而降,滋养着双浦镇的万亩茶园。在田埂上,73岁的娄晓红摸着茶树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摘下冒出来的枝叶。

“虽然现在不是采茶季节,但茶树的养护不能放松!”娄晓红告诉记者,“天气变冷了。如果不及时修剪,明年可能不会有新芽出来。”

他说话的时候,暖暖地盯着面前的茶树。现在的三亩九曲红梅茶田,是娄晓红家世代种植的。对他来说,这种红茶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

娄晓红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在他最初的记忆中,他的父母总是忙于种植、采摘和煎茶。但一年到头,连吃肉都是奢望。“茶园属于地主家,收获的大部分用来交房租。”

穷酸穷酸,——这也是70年前西湖区的真实写照。据统计,1949年以前,西湖区个体手工业的年GDP只有5万元左右,其他行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每个人都为生计发愁,但家家户户都没有积蓄,这是当时西湖区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建国前后,轰轰烈烈的土改搬走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娄晓红一家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记得父母整天紧锁眉头,孩子们在茶地里奔跑,娄晓红也学会了采茶炒茶。

“政府不仅解决了土地问题,还安排供销社在家里买茶叶。双浦茶农再也不用自己挑担子去上海卖茶了。”娄晓红夜以继日地辛辛苦苦做九曲红梅茶,晒、揉、晒……如今,他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娄小红在她自己的茶园里

时代的发展在西湖区的土地上留下了一系列的亮点。

随着种植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双浦生产的九曲红梅茶日益成为西湖区农业的“金名片”。2006年,九曲红梅茶成功申请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成功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娄晓红特别自豪的是,与70年前相比,九曲红梅茶的价格从几毛钱一斤涨到了几百元一斤。上品九曲红梅茶甚至可以卖到几千元一斤!

双浦现代农业稻田

“过去,大家连饭都吃不饱。谁会有闲心喝茶?现在,我们正在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喝茶不仅是一种休闲,更是一种文化。”娄晓红说。

r />

而双浦整体环境的提升,更为九曲红梅茶新添了品牌效应。2017年起,在西湖区新一轮乡村振兴发展中,双浦、三墩、转塘等地相继启动全域土地整治流转,打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组合拳,各地纷纷引入现代农业企业,变粗放式种植为科学化运营管理,现代农业在整个西湖区全面铺开。


在楼小红家,不仅楼房立面改造完毕,庭院、道路同样整修一新。他家对面,还建起了九曲红梅茶文化馆,成为了展示、传播九曲红梅茶的基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考察者络绎不绝。这一叶红茶,终于香飘千里。


在政府的指导下,双浦茶农引进了全自动九曲红梅茶制作设备,用机器智能帮助茶农炒好茶;在给予茶农每亩每年1000元资金和500斤有机肥补贴的基础上,西湖区农业部门还落实专业单位,对全区茶地进行无人机农药统一喷洒、管理。


“70年前,谁能想到能有现在的生活?”回忆往昔,再展望明天,楼小红不禁感慨,“我相信,九曲红梅茶和我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迎来下一个精彩的70年。”


郑以焕(左三)在三杭集团生产车间


“我种过田,现在管几千个工人”


乡镇小厂也能走向世界


直到今天,55岁的三杭集团董事长郑以焕依然风风火火。不爱开会,也不愿意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方,他说,这是自己多年打拼养成的习惯。“闲不住,感觉一停下来,会被别人赶上。”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拂遍中国大地。西湖区沸腾了,郑以焕的内心也沸腾了。务农十年的他,急不可耐地想要出去“闯一闯”。不为别的,只为让家里人的生活更好一点,也为了看看“自己究竟能干成些什么事情”。


当时二十出头的郑以焕,在车站做过装卸工,跑过运输,也当过贸易公司业务员,脏活累活,全部不在话下。而他发现,身边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真不少。


“从双浦的家中,到杭州市区上班,只有一路公交车。每天,挤满了进城打工的老乡。坐不下了,就站着;站不下了,就爬车顶、扒车门……虽然危险,但大家真有激情!”


过去,西湖区以种植、水产、养殖等原生农业为主要支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经济为西湖区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在“出门打工”成为年轻人时尚的同时,西湖区也迅速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形态,蝶变就此起步。


1997年,郑以焕举债收购了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梯部件厂——三杭电梯部件厂。巨大魄力的背后,是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当时,整个杭州只有几百部电梯,绝大部分在写字楼里。以后,城市里都要建高楼,高楼里都需要电梯,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郑以焕说。


面对机遇,郑以焕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创业初期,虽然身为老板,但他形容自己是一颗即插即用的“螺丝钉”——生产线、销售、售后……哪里缺人,他就顶上。他曾经连续在厂区住了7年,甚至连过年都不回家,只为赶项目、保质量。


正凭着这股拼劲,曾经的三杭电梯部件厂,从一家占地仅5000平方米、员工48人、产量不足2000吨的小作坊,一跃成为员工2000多人、总资产超过20亿元、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的集团公司,并成为三菱、奥的斯等跨国电梯企业的配件供应商。“三杭”,和杭州鳞次栉比的新建高楼一起,走进了千家万户。


此外,三杭集团还与意大利蒙特费罗电梯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率先上马智能化生产和检测设备,产品出口欧、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象山公社已成为西湖文化地标


也正因为无数个“郑以焕”的共同努力,西湖区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88年至2018年,西湖区地区生产总值从3.98亿元增加到1202.3亿元;1984年至2017年,西湖区财政总收入从0.21亿元增加到270.05亿元;2018年,西湖区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名列第13位;从农业经济的“独角戏”,到如今工业、旅游、文化、数字产业……处处开花。


“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自己的家乡!”这是郑以焕常常说的一句话。饮水思源,他也积极参与到慈善公益行动中。近年来,郑以焕多次为教育机构、贫困儿童、孤寡老人捐款,数额已超1000万元。


方毅


“创新就是勇于试错”


三次失败,一“推”成名


2019年3月,一家来自杭州的数字企业——“每日互动”成功登陆深交所A股创业板。台上,公司的80后创始人兼CEO方毅,和他的拳头产品——“个推”一起,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别人总爱问我成功的秘诀,而我却总告诉他们失败的经历。”方毅告诉记者。


出生于温州,毕业于浙大,创业于西湖区,是方毅的人生轨迹。从2005年,方毅开发出一款备份手机通讯录数据的外设产品——备备;到2007年,服务于互联网下载平台的“下蛋网”;再到2009年,推出即时通讯产品“个信”……项目起来了,遇到瓶颈了,失败了,换个方向重新开始。方毅不断创业,不断“跳坑”,却从没有减弱对于创新的向往。如今,“个推”终于一“推”成名,引领了“数据智能”新风向。


“创新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我眼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越来越包容错误的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年轻人的梦想就更容易实现。”方毅说。


在“每日互动”位于西湖区西斗门路上的福地创业园的办公大楼里,扁平化的办公区域里有一方小小的工位,这是方毅的常驻办公地点。他觉得工作还是要在第一线,要跟员工们在一起。这样一个小小的工位,见证了他不断试错,不断奋进的创业史。


在暂时失败的迷茫期,让方毅感动的是,西湖区率先建立了“双创”多部门联合工作制——针对小微型创新企业,工商、科技、财政、消防等部门合作办公,“一站式”帮助企业解决注册、申报、审批、场地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创业创新者迈出关键的“每一步”。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西湖区将“数字”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尤其是,2018年起,西湖区纵深推进“转型升级行动”,并率先出台《西湖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19年西湖区数字经济三化融合行动暨转型升级大行动方案》等政策,支持数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福地创业园内景


无论是“每日互动”所在的福地创业园,还是走出过阿里巴巴的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或是蚂蚁金服所在地西溪谷互联网金融街区、诞生了数梦工场的云栖小镇……以温暖集聚创业,以臂膀支持创新,这里的“数字奇迹”随处可见。


2019年一季度,西湖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规上主营业务收入174.16亿元,同比增长26.9%,增加值78.8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比重达29.7%。


云栖小镇


如今,西湖区更是布局二城二镇多园区的“2+2+N”产业发展平台,以要素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全面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立体网络。在紫金港科技城,原来的老工业厂房快速改造提升,数字化成为了园区的转型方向;在云谷小镇,阿里云产业园正在建设,将成为杭州乃至全省新的“云科技中心”;独角兽数字经济产业园、镓谷集成电路产业园……都将为西湖区新经济的发展,带来持续不断的新动力。


“数字资源,是新时代的重要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用好数字资源,能做更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方毅说,“杭州已确定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战略。作为西湖区的数字经济企业,我们希望能够坐上这趟快车,深扎数据智能,助力西湖区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重要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