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北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创作的大型话剧《成兆才》在天津光华剧院精彩上演。
该剧聚焦中国评剧艺术的奠基人和奠基人的事业和情感,生动再现了流离失所的人物命运和大过剧的艺术追求。
全剧故事在艺术解读上引人入胜、生动传神,既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诠释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总结起来有四个基本特征:戏中的戏、戏中的戏、戏中的自我、戏中的中国戏。
第一,戏
《成兆才》剧成功运用了戏剧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对作品的精湛编导,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元素植入并巧妙融合,实现了传统戏剧与民族戏曲的艺术嫁接,形成了“戏中戏”的独特艺术效果。这既是坚守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文化自信,也是不忘原著、吸收外国、面向未来的有益探索,是当下“戏剧民族化”的延伸和拓展。
大量的——个歌剧唱段被植入。
《成兆才》剧虽然采用了戏剧的形式,但却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唱段。大幕拉开,剧中人唱起了话剧《老妈开嗙》的开场;剧情发展,《花为媒》 《杜十娘》 《洞房认父》等唱段一一呈现。更何况剧中的角色程,一开口就有很多唱段。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元素的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在戏剧的艺术形式中运用自如,不留痕迹,融为一体。
——独特的艺术技能鉴定。
中国戏曲表演有四大艺术手段:唱、读、做、演,这也是戏曲演员的四项基本功,通常称为“四技”。
有一句戏曲谚语,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引入门”指的是口头传达的艺术,“依个人”指的是个人的揣摩、发挥和创造,强调在艺术学习和舞台实践中对唱、读、演艺术功能的熟悉和发挥。
在话剧《成兆才》中,程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饰演,将传统戏曲的扎实功底融入到日常表演中,展现了舞台的马戏、枪花、刀柄等传统戏曲的艺术技巧,无疑为这种戏剧性的增加增添了传统戏曲的形式美感。
——精心编排的舞美设计。
《成兆才》的优美舞美设计可谓匠心独运,舞台布置简洁优美,带有一些“写意”的魅力。中国传统戏曲本质上一直是一门写意艺术。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无论是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甚至是老弱病残,千军万马总是在回避“现实”,用“符号”代替“真实”。《成兆才》是一部道具简单的剧,一桌两椅,30多个大小不同颜色的剧盒,精心搭配,随时更换。正是这种简单的舞台道具和精心的布景布置,才让该剧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舞台效果,正好符合中国戏曲和写意之美。
二、戏中之戏
《成兆才》戏剧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但这些元素并不是随意堆砌的,而是服从“戏剧”形式的基本规定,使戏曲元素与戏剧元素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成兆才》大胆发挥,成功运用了这一技术。比如程和丁香花的“洞房”场景,在正常的逻辑语境中,没有新婚之夜的喜庆气氛。
反而是“丁香痛苦”,成兆才“进入梦境”。由这个梦境展开一个新的时空场景,成兆才与灵芝梦中相会、诉说心声,洞房场景与梦中场景剪辑而成,增强了舞台表现的张力,此中意味引人深思。——道白、对白等元素的配搭。
戏剧的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中国戏曲中的台词往往是韵文体唱词和散文体念白的综合运用,这些台词大多具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诗的力量。作为现代戏剧形式,话剧的台词更贴近现代生活,更易于为观众听懂理解。
在《成兆才》一剧中,唱词并不少见,但道白、对白这些艺术元素仍然占了重要部分。这些道白、对白不再拘泥于中国传统戏曲念白的形式美感,而是力求简洁生动,直抵人心,从而推动情节的深入发展,调动观众的情感投入。
——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
《成兆才》一剧在戏曲中加入了“剧”的成分,这在全剧中并不少见。多个场景、多个桥段,都可以看到话剧元素的参与。正如前面所说,《成兆才》一剧是戏里有剧、剧里有戏,其呈现出的生活中的人物和戏里的角色,转换自然。从生活中进入戏里,再从戏里回到生活中,毫不生硬。所有的剧中戏、戏中剧,都和人物的命运密切关联,一个转换往往也是人物命运、情感向上推进的一个新动态,是故事情节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剧中我
作为以戏曲大师为主人公的传记式话剧作品,《成兆才》一剧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刻画了一位坚守艺术理想、具有伟大人格的成兆才形象。同时,剧里的各色人等,各有特点,形象生动,组成了一个艺术群体像。演的是历史人物,但却具有现代指向。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观众由对故事情节的“浸入”式观赏,达到对成兆才这一人物的心理、情感、精神认同,“我”走进剧中,剧中人物成为了“我”。当然,这个“我”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小我”,而是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承载中国精神的“大我”。
——以典型环境塑造“大我”。
《成兆才》一剧通过一个个典型场景,将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之中,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塑造。剧中,成兆才受师命于危难之时,勇挑重担,撑起戏班;听闻妻儿之难,竟至晕倒,醒来后依然登台演出;面对先前背叛师门独自离去的大师兄,不但毫无责怪,反而是好言劝慰;为了整个戏班,为了戏曲事业,做出个人牺牲。凡此种种,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在其身上的集中体现。
——以人物对比突出“大我”。
《成兆才》一剧有核心人物,有陪衬人物;有正面人物,有反面人物。通过这些陪衬或者对比,凸显核心人物,突出“大我”形象。譬如,师兄姚金花,他和成兆才都是“戏子”,但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嫉妒、自私、贪利占据了他的灵魂,正是这些狭隘的观念,让他忘记了艺术理想,抛弃了同门恩义;再如李道元,一面是惺惺作态的假仁义,一面是飞扬跋扈的丑嘴脸。这些都与正面价值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在这种强烈的人物对比中,观众自然而然地对剧中表现的价值理念作出正确判断。该剧也就完成了其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艺术使命。
四、我中剧
《成兆才》一剧从光绪末年成兆才随落子班进天津演出被驱赶演起,讲述他将莲花落改革成评剧、带领戏班各地唱戏、创作一百多个剧本等为戏曲艺术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成兆才的艰辛为艺、草根生涯和与百姓的血肉联系,也带来了人生启迪。
成兆才面临的种种困难、种种挫折、种种打击,真切实际,直抵人心,牵动着每一个观众。观众由此走入剧中,走入人物内心,形成“同情”体验,每一个观众都是一个“我”,都面临着剧中同样的大事小情,体验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成兆才一生的命运仿佛没有顺利平坦一说。戏班被砸,被逐出天津,这是挫折;一年后,戏班再度来津,一炮走红,然而成兆才却丧妻丧子,这是不幸;戏班走红,师兄出走,并且还带走了剧目,这是危机;军阀闹场,被逼娶妻,这是坎坷;妻子与外人有染,这是打击。直到最后,成兆才回归家园。他的一生真可谓是跌宕起伏。
成兆才出身草根阶层,在命运的百般磨难之下,坚持个人的艺术追求,不低头、不回头,在跌跌撞撞中与命运抗争。多处场景将成兆才的个人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些情节,让观众的个人感悟更容易融入戏中,观众与戏中人物同喜同悲,悲其悲,喜其喜,爱其爱,恨其恨,虽没有剧中人物的遭遇,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成兆才》一剧采用话剧的艺术形式,又大量融入中国戏曲的艺术元素,二者各取所长、相得益彰,兼有话剧和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所阐释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符合当下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这样来看,该剧不愧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作者王离湘,系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