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无论是收购具有增值服务实力的公司,还是打造自己的增值服务平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有畅通的融资渠道非常重要。
融资是所有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30多年,其中资本供给体制、企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取得了初步成功,使企业在融资中直接面对广阔的金融市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资金来源也发生了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所有企业都由国家财政支持,转变为银行、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融资渠道的拓展对其融资决策提出了新的挑战。不同融资渠道和方式的选择决定了融资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决定了公司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因此,医药流通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的选择成为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内生融资和外生融资,其中内生融资主要是指公司自有资金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外源性融资是企业资金的外部来源,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本报告主要讨论外部融资渠道,根据提供资金的主体不同,将融资渠道分为三类:
图表1:上市医药流通行业融资渠道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我国医药流通上市公司主要依靠债务融资,短期债务在其债务融资结构中占比很大,而长期债务融资占比很小。从负债期限结构来看,医药流通上市公司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短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基本维持在80%左右,而长期负债的比例明显偏低,基本在20%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Barclay和Smith(1995)的研究,负债长于一年、两年、三年、四年和五年的美国公司的负债分别占总负债的73%、65.7%、58.7%、52.2%和45.9%。
图表2:我国西方发达国家医疗流通企业融资渠道对比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虽然随着我国证券融资的发展,直接融资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进入21世纪后,股权融资在医药流通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中仍占较小比例,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据绝对优势。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信贷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不到70%,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比例在20%到30%之间。
因此,在融资渠道方面,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