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智商税研究中心
眼镜作为耐用品行业,要想建立知名度,需要大量的宣传和高额的销售及广告费用。这样,消费者为营销买单,而不是技术。
如果买一个相差几百块钱的镜头,成本可能只有几块钱。
即将上市的岳明镜片招股书赤裸裸地表示,镜片的生产成本只有6.77元。然而,相比之下,眼镜店的镜片价格往往是数百甚至数千。
眼镜是近视眼的第二双眼睛。面对高价眼镜,近视者只敢怒,却无法改变。“没门,谁让这是我们近视的必需品呢?”网友小英说。也有消费者调侃:“我知道镜片成本低,但我敢低价买,商家不卖!”
根据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数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近视人口将达到7亿。也就是说,中国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近视眼。
为什么这么庞大的眼镜受众被商家公开割韭菜?其实在镜头厂商的背后,有着高昂的营销费用。换句话说,镜片一文不值,但要骗你去买,却要花很大力气。
01、国产进口大家套路都一样
岳明镜片招股书提到单个镜片成本6.77元,在消费市场引起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表示自己花了几百甚至上千的镜头,但成本只有几块钱,被镜头公司割成韭菜,很窝火!
这里的消费者忙着抹眼泪,而想上市讨好投资人的明月镜片却笑得更响了!其招股书显示,1-6月净利润由3400万元上升至3800万元,同比增长28.34%,净利润占比提升至43.44%
为什么利润越来越高?因为镜片的价格越来越贵了!岳明透镜在招股书中也承认了这一点。
更引人注目的是,岳明镜头的毛利率也相当可观。招股书显示,以1.60防蓝光非球面树脂片为例,2020年发行人对该产品毛利率为64.24%,经销商毛利率为31.93%,零售商毛利率为91.42%。
岳明镜片招股书显示,自有品牌下,折射率为1.56的非球面树脂片单个镜片的发行价为14.08元,1.60防蓝光非球面树脂片的发行价为18.50元。从岳明镜片天猫旗舰店,根据现货智能改色,两款镜片的价格分别为538元和668元。
花800元配明月镜片眼镜的消费者王冬冬(化名)说:“虽然知道眼镜镜片成本不高,但真没想到利润率这么大。”他还说:“作为消费者,我也没办法。希望以后开个眼镜店,打不过就加入。”
智商税研究中心了解到,以岳明镜片为代表的中国自主镜片品牌,成本和零售价差异较大,外资头部品牌在获取暴利方面并不手软。以Essilor普通球形金刚石晶体A镜片为例。天猫旗舰店内价格为480元,批发价格表显示该品类客户批发价格为单件85元。Essilor内部销售人员表示,他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20%的折扣,这只是经销商的价格,因此可以估计Essilor镜头的实际成本可能会低于此。
网友小鹏对智商税研究中心说:“上个月我戴眼镜的时候,导购总让我配2000多块Essilor镜片。我当时拒绝得很婉转,感觉他在忽悠我。”但随后小鹏补充道,“然后我选择了1000多名埃辛。现在看新闻感觉自己真的很嫩。”
农民工洪萌气愤地说:“现在眼镜真的买不起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个行业没有标准,没有物价部门的干预。”
镜子
片在内的眼镜行业一直被诟病为暴利行业,消费者们既有愤怒也有无奈,“没办法,谁让这是咱们近视眼的必需品呢。”网友小影表示。02、镜片为啥那么贵
智商税研究中心了解到,很多消费者买了高价的镜片之后试图给自己找一些心理安慰,比如小旭表示:镜片贵有贵的道理啊,比如压膜啊,镜片打磨啊,可能需要专业的人工技术来解决吧。
对此智商税研究中心表示,这理由找的是duck不必。
通过眼镜行业专家方先生,智商税了解到,消费者喜欢提及的人工技术费用,实际是不存在的。除了验光师需要人工技术之外,镜片的打磨和压膜技术都是靠机器来完成的,所以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度,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前期的机器研发费用。
那为何镜片依然这么贵呢?是否真的应了那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知乎网友刘秋利表示,眼镜店里的镜片卖这么贵,首先是因为房租和人工成本太高,而客流量又太少,当然核心因素还是销售费用太大导致的。
比如博士的招股书显示,销售费用占了整个营收的一半,其中包括人工和房租,这两项都没有办法避免。还有就是眼镜店的员工效率很低,每个店平均每天也卖不出几副眼镜,所以只能靠提高客单价,被迫卖高价来维持营收。
方先生对此表示,镜片面向消费者加价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因为眼镜是耐用品,所以很少有人频繁购买眼镜,眼镜店不得不提高单品的利润率,以此奶活店铺。还有就是镜片这个行业和医药有些类似,靠的是前期的研发投入,对比眼镜,可能医药行业更暴利。
此外,方先生告诉智商税研究中心,大家所看到的6.77元的成本价格是工厂价格,属于制造业加工价格,是实现大规模量产之后才形成的价格,所以价格低是正常的,像很多产品的原材料价格都很低。
方先生还告诉智商税研究中心,像明月这种大品牌之所以为消费者熟悉,那是因为在品牌宣传、广告营销等方面下了很大的成本,比如其形象代言人请的是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打广告的地方也都是通过各种渠道,花销是很大的。
明月镜片在营销上的花费确实很高,并且远高于研发费用。招股书显示,2017-2020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翻了一倍多,相比之下研发费用只是微涨。

其实在竞争力异常激烈的中国市场,各行各业都在拼命砸钱做营销,而眼镜这样一个耐用品行业,要想建立起知名度就少不了大量的宣传,免不了高昂的销售及广告费用。如此看来,消费者是为营销而不是为技术买单。
但方先生同时也表示眼镜行业并非暴利行业:“要是说暴利,我倒看奶茶行业更暴利,他们的原材料也就那样,然后卖几十一杯,而且他们还是快销品,销量那么大。”
“消费者的反应实在是太偏激了,要是眼镜行业真的这么暴利,那么这些网络喷子就不会选择做喷子,而是选择卖眼镜去暴富。”眼镜店老板小吴告诉智商税研究中心。
03、便宜镜片消费者表示不敢买
其实消费者在配镜片、买眼镜的时候都陷入了这样的怪圈:眼镜价格越是抬高,消费者越觉得便宜没好货,甚至觉得一百元左右的眼镜都不能戴。实际情况是如果不考虑美观,几十块钱的眼镜都“能用”。
打工仔小贾告诉智商税研究中心:“我每次配镜片,都觉得是在买一项精深的科学技术,所以都是认为买贵的就是对的,但是这次看到明月镜片的成本,顿时觉得自己2000的破玩意太坑了,真不知道以后怎么挑眼镜才好。”
消费者胖达表示:“的确是知道有200块钱一套算镜片在的眼镜,但是不敢买,不知道能不能戴。”
打工人小邵提及了自己曾经做眼镜生意的同学:“我配过100的眼镜,能戴。在学校的时候有个同学就是丹阳(中国最大的镜片制造基地)的,想配眼镜的话就提供双眼度数和瞳距,然后在朋友圈挑框子,镜片统一树脂防蓝光,戴着轻飘飘的,才一百多。”
还有众多热心网友给出了绝佳的方案:可以到眼科医院做个眼部检查,然后带着检测结果到线上或者潘家园(北京最大的眼镜批发基地)去配眼镜,又准又划算。
网友马克也表示:“一百多的镜片一定是能用的,就是按一定度数来配,一定能让你看清。但是能戴多久、好不好看是另外一回事。”
行业专家方先生也给出了与消费者类似的建议,同时他表示,其实要是为了便宜是可以线上购买,但是要是为了有一个完整的配镜体验,或者售后服务,还是建议去一些连锁门店。
总体来看,不同品牌镜片价位不同,同品牌又有不同价位的镜片,智商税研究中心的同学们表示,虽然贵有贵的道理,但并非贵的就是对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而且线下验光线上购买是一个省钱的好办法,但是风险就是网上的东西鱼龙混杂,有买到假货的风险。
04、商家和消费者矛盾如何解决
其实一直以来,所有商家和消费者都普遍存在信任危机。消费者觉得商家就是在忽悠人,不能信,商家觉得消费者很难搞,说啥都觉得贵,不理解人。
消费者胖达吐槽:“但凡进什么宝岛,没有800块别想出来。还有同仁医院旁边有个同仁验光配镜,至少1500起步。”
邵小浩也表示:“配眼镜最坑爹的还得属眼科医院里面的。”
其实眼镜店商家和顾客,就多少有些类似扭曲的医患关系。顾客有一些小病,但是医生非要放大,让患者去抽血化验做CT,还开各种各样昂贵的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眼镜店就是,总有店家向消费者推各种各样的镜片,而且专门从贵的、利润高的开始推,而不是适合消费者的,而且当顾客花几百几千购买了眼镜,有一些小问题想拿回去修,很多眼镜店就用一句“直接换了吧”来应付消费者,由此导致消费者对商家印象级差。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镜片作为耐用品,很多商家都想指着客单价去赚钱,而销量则是其次。那如果解决销量问题呢?如果把镜片在内的眼镜变成一种起到装饰作用的消耗品而非几年换一次的耐用品,以此提升销量,眼镜的价格是不是会降低呢?
智商税采访了几名消费者,大家的态度大致相同,均表示如果眼镜价格可以调低,那么会考虑将眼镜作为一种装饰品,多配几幅换着戴。
随即智商税又咨询了几名店家,店家的态度是,如果销量大的话,则会考虑降低销售价格。那么问题来了,是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所以是商家先降价,还是消费者先大量购买呢?
但无论如何,在商家和消费者的博弈过程中,无论是高价低量,或是低价高量, 镜片公司都笑而不语,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