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知识创新不包括 创业公司起步点

作者:肖汉平(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之间的经济、技术、政治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和强国,成为一个有能力抵御他国威胁、确保国家安全的国家,不仅需要稳定的经济技术基础,更需要比竞争对手更加繁荣的经济技术基础。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和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强大国家制造体系,必须立足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球科研中心和创新高地。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科技自立自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关键的变量在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大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逐渐积累,并在一定程度上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成为过去一个世纪世界巨变的加速器和基本动力。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近百年来世界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也表明,当前的国际秩序进入了一个解体和重建的时期,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科技博弈日益加剧,甚至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突出的全球问题和日益扩大的全球治理赤字客观上为国际体系的重建提供了巨大需求。

虽然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和制造业国家,但它仍然不是一个科技强国。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怀疑和防范。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加剧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中国在国际循环中面临更多风险和困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刻不容缓。基于对世界发展趋势、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变化、我国新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重塑中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无论是促进国内大循环还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

未来20年,科技将是国家获得优势的关键途径。能够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国家将有更多的经济机会,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发展和社会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有三种创新范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在创新领域的利益冲突逐渐增多,依靠引进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世界地缘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巨大变化,中国必须实现自主创新

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科技管理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中许多重大决策的落实尚未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融合不够;全社会鼓励和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需要优化。因此,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行业底层基础技术和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机床、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等“卡脖子”问题突出;核心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足,缺乏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的思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的机制不健全,我国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短缺。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巨大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现代工程和科技体系,完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推进世界重大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大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国际科技竞争加速向基础研究竞争迈进。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化,交叉融合、融合加速。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有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立足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现状,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需要面对四大现实问题。一是选择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研究的领先、运行和运行领域;二是突破现代产业发展中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短板;三是加快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四是解决人才队伍、体制和机制问题

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科学研究和创新范式思考和探索,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着力锻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国乃至全球价值网格中发挥显著增值作用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它不仅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而且是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先行者,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四大功能。一是科学研究功能。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集聚了众多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为一体,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源地。二是技术创新功能。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集聚了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创业投资公司,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并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世界产业变革。三是产业驱动功能。新技术的发明和市场化不仅会催生新的产业,同时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和国家实体经济竞争力。四是文化引领功能。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会催生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新的商业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既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和经济强国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充分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锻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1.依托双一流大学、国家科研机构和国家实验室,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大科学计划实施、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中心建设,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强化原始创新能力。2.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一流理工科大学和新型研究机构,建设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中心或平台,推动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发展,构建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速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3.为加快建立学术界—产业—政府三方互动与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充满活力的研究机构,构建具有强大韧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主体主要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其中,高校主要承担的是基础科学研究,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的是高新科技的研究,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产业化的主力,政府则主要承担为科技创新的方向提供政策、制度及资本支持。4、要率先探索建立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高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汇聚海内外一流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人才、顶级工程专家和高水平创新人才。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