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毕业生现在面临着继续考研还是创业的窘境。虽然有些同学心里可能有一个既定的答案,但总会有一些“但是”,包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方面,给出建议的另一方可能只是热衷于给出建议,但并不能保证想法实施的效果。这些外界的声音萦绕在耳边,不可避免地会干扰自我判断。另一方面,正是自我将个人价值建立在他人的判断之上。
这样做很好。那样做不好。如果一条路走向黑暗,绝对忠于某个信条是一个快乐的策略。
但当内心声音和外界声音有差异时,自我意识就不牢固,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朋友就容易摇摆、焦虑、恐慌。
选择困难时,尽量排除想象中可能出现但没有出现的不利因素,努力发现即将到来的选择和丰富多彩的优势。
有些朋友想知道在完成一定程度的学习后是否应该继续学习。
当这种怀疑产生时,一方面是我对学术研究没有兴趣,在脑海中过度构建了职场环境;另一方面,我对深造的好处认识模糊,不足以覆盖我对职场的向往。
这还是站在徘徊的门前。既不徜徉书海,也不驰骋职场。没关系,没有能让一切顺利的选择,也没有会徒劳的选择。如果你现在想工作,就工作吧。下班后,我可以继续学习。相比之下,我当时经历的更多,对缺陷的理解也更好。有了更强的目标或更大的诱惑,它可能比现在更鼓舞人心。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太多的帮助、时间和精力,那就说明不值得去做,更不要因为没有做而哀叹。
此刻的犹豫,不如视为中间的停顿。就像一段感情,累了就会分开。但是分离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如果选择分手,可以感受过去,如果选择重逢,可以分享未来的喜怒哀乐。无论你选择什么,都不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