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你敢和朋友一起创业吗?
在创业的早期阶段,靠单干往往无法支撑起一家公司。每个企业家都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往往会从朋友开始。
如果你想和好朋友一起创业,完全没有问题。一起创业可以说是认识朋友最好的方式。有可能是他把利益看得很重,也有可能是他小心眼,最后打了两块;然而,也有可能获得一个值得信赖的知己,在经历磨难后很难找到。
据Xiou说。一篇名为《友谊的代价》的论文调查了1975年至2003年间的3510名风险投资家及其11895个投资项目。
论文写道,有些人选择与有自己能力的人合作,比如名校毕业;但更多的人选择与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以前的同学或同事。结果表明,量力而行的伙伴关系可以增加投资的成功概率,而寻找熟人伙伴可以明显降低投资的成功概率。
大家都喜欢“强关联”,很多成功的风险投资家也喜欢,包括小米创始人雷军,他只投资熟人。但是关系就是关系,工作就属于工作。当我们考虑找人创业,找人合作,甚至找人了解一些信息的时候,“弱关系”是最好的选择。现在社会学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对于工作来说,同学会和校友记录都不是拓展人脉的好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之后,“永远不要和好朋友合伙开公司”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影片结尾,三位搭档分道扬镳,剧本原型,新东方三位创始人——,也以分手告终。
电影《中国合伙人》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企业家风光背后的艰辛。在电影中,汪洋似乎整天游手好闲,但他其实为他们的事业付出的努力不亚于孟晓军和程。
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汪洋不仅参与教学,还负责一切对外事务。在公司最早的起步阶段,汪洋贡献很大。他还是程和孟晓军之间的调解人。这也是创始团队非常需要的角色。两人发生了多次争执,中间由他负责和解。如果没有他,这个团队可能已经在创业过程中解散了。公司最终被起诉时,他也找到了孟晓军,鼓励大家一起克服困难。
如上所述,新东方的《中国合伙人》原型真的以“分离”告终。新东方的三位创始人于、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很多冲突,都是因为一方觉得对方应该能够理解和支持,从而产生严重的失落感,从而使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失控,干脆“分道扬镳”。
和好朋友“创业合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好听的词,但如今,创业更像是“合伙”。“合伙创业”的多,“合伙创业”的少。
“结和组合”这两个词最初是绑在一起的,但现在如果拆开重新组合,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
“帮派”常与“拉帮结派”相结合,泛指一群混社会的无头青年缔结松散组织的社会习惯。虽然不是坏事,但是没有经历过,也没有真正准备好一起做点什么。联想的前因大多是“激情”,是头脑发热状态下的冲动行为,情绪化。
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大部分都是冲动型创业者,但理性型创业者很少。许多大学生喜欢疯狂地做事。
/>有时候,我们会说,马云从1999年开始带着十几个普通人人从零开始创业,最后也成功了,说一声妇孺皆知毫不为过。但实际上他是中国真正的第一批互联网创业者,创建阿里巴巴时,已经涉足互联网领域四年了,他所拥有的经验是很多人拍马不及的。
如果真的想创业,一个人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对于没有合伙人,单打独斗的创业项目是很难拿到投资的。
而找合伙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工作中找合伙人,比如遇到一个靠谱的员工,可以考虑给他赋予更多的权限,把他发展成合伙人。
但是,如果在寻找的过程中觉得还是某个朋友更适合做合伙人,那么一定要在合作之前约法三章,考虑到最坏的情况,提前用书面合同的方式确定双方的责权利,用规章制度来约束指导双方的行为,而不是靠人情关系。
一旦觉得中间发生了问题,但是却不好意思指出来的时候,那么你就必须要考虑一下是否还能够继续合作下去。其实,很多合作者走不到最后的原因,就是因为中间的小问题没有解决,一点一点积累最后爆发出来。
有时,关于合伙,过来人的建议是要听的,尽量不要和好朋友合伙,因为最后闹矛盾是大概率事件,但也要辩证思考,如果能杜绝人情,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双方的行为,和朋友合伙也是可行的。
希望想要创业的每一位朋友在面对创业这件事的时候,都要做到比其他年轻人更加的冷静,不要总是盯着创业成功的案例,而是要多研究一些创业失败的案例,真正的了解到失败的原因。
创业本就是独木桥。虽然你在社会上能看到很多创业成功的案例,但是诸如乔布斯、雷布斯、马布斯、周布斯、一个个成功的IPO都把企业家光辉的一面无限扩大,也遮盖住了每一天都在破产都在倒闭都在痛哭的失败的人。古时候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而现在你所看到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脚下,都埋葬着千千万万失败者的累累白骨。
因此,在你的眼中,成功随处可见,并用这类与你无关的成功来激励自己;无论是能力,还是学识经历,抑或是机会的把握,在别人能做好的那些事情,到你手上则未必能做好。就算把市值接近千亿的阿里巴巴交给你,也有可能被你玩破产。
当然,朋友合伙创业成功的案例还是存在的。
如果朋友间相互了解对方的个性和能力,在公司也可以承担擅长工作;由于感情深厚,遇到困难一起面对,比笼络来的人心更为坚固;朋友间也可以相互照顾,一起分担,共同奋斗。这样的创业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朋友一起创业成功的案例。
海博思创有三个合伙人,张剑辉、舒鹏、钱昊,都有很高的学术背景。张剑辉,清华大学本硕连读,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攻读电子工程博士。舒鹏,斯坦福大学电化学材料硕士。钱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力电子学博士。
在美国博士毕业后便回国后的张剑辉敏锐地意识到,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中国,今后一定会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他的电池管理技术会大有用武之地,因此萌发了干一番事业的念头。
回国前,他对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老部下”舒鹏和钱昊说:“我先回去打个前站。”2010年,张剑辉回国。创业之初,启动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个人积蓄。
2011年组建公司后,三人分工明确:舒鹏负责销售,钱昊负责研发,张剑辉负责综合事务。
2012年5月,刚刚成立半年的海博思创就得到了1500万元的风险投资。并在2015年获4.5亿元的股权融资。
总之,不管你是否要与朋友一同创业,都一定要对你的合伙人有足够的了解,工作中一定要分工明确,小矛盾也要及时解决,不要让小矛盾累积成为你们最终分开的原因。
希鸥小剧场
每一个成功者的脚下,都埋葬着千千万万失败者的累累白骨。
本文为希鸥网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