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全国大学生创业训练营一期营员参观中电软件园。段/图
在一次“下乡”的社会实践中,长沙理工大学的潘对湘西山区的贫困县靖州县有了深刻的认识:“雕花蜜饯”原本是特色产品,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群众市场观念淡薄,手工传承人数量逐年减少。这种无形的技能不仅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甚至有丧失的危险。
返校后,潘和团队成员组建了“雕刻与保花”创业项目团队,不仅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还设计了时令食品礼盒,帮助拓展当地销售渠道。该项目在今年湖南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
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第一期长沙站,潘作为优秀营员代表,与来自全国78所高校的120名营员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感悟。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主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KAB全国推进办、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承办。得到了中国青年报和共青团湖南省委的大力支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雕刻与糖果”项目之前,潘已经参与了10个创业项目,“这些经历丰富了我的团队管理经验”。
潘有自己的想法。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创业初期,作为成员加入创业团队有时比直接做项目负责人成长更快:一方面,可以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团队管理;另一方面,你可以集中精力积累专业知识。
这是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豪想告诉大学生的。7月9日上午,在创业讲堂现场,他直接指出,在当前创业的火热期,大学生也需要一些“冷”的思考。
在陈豪看来,创业源于九死一生的坚持,并不适合所有人。他建议,大学生需要合理评价自己,不要盲目投资创业大军;不要盲目“求大”,创业过程中要着眼于小梦想,学会权衡得失;同时,大学生创业初期不需要带领创业项目,可以先试试“水有多深”。
“创业项目真正走出校园时,必须经过多重考验。大学阶段更要注重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陈豪说。
在很多创业导师眼中,与有社会经验的成熟人士相比,大学生创业有几个共同的劣势:团队企业化后,负责人的角色完成了从学生到老板的转变,但相应的社会经验却没有跟上,市场把握不准;企业管理的知识涉及较少,股权分配的细节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同时,高校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相对较差,项目失败率相对较高。
在提问环节,一位营员提出了这样的困惑。他的前辈们用自己的项目参加了各种比赛,并接连获得各种金牌。然而,毕业后,这个项目出了问题:因为理想和现实的盈利模式有很大的差异,这个曾经备受青睐的项目无法真正落地。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加华认为,“市场的盈利模式不同于大学时代。”他说,创业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在前端,项目的选择要有别于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法洛的过程
内心地去解决社会的痛点。他希望大学生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过早和资本对接,也别被市场绑架。“不该用后端推广结果来要求种子导向,创业者不是单纯的商人。”李家华说,“创业公司”是一种职业选择,但大学期间的“创业项目训练和操作”则注重一种体验。
“我从研一开始创业,最开始的追求是很重要的。现在各种模式眼花缭乱,但最后还是要回到为什么要做这件事。”2016年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深圳市中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志鹏说。
接触创业教育接近10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创业培训中心主任涂德虎认为,创业的类型分为“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两种,大学生创业者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不做“全产业链”;同时,也该多关注创业的“宏观”意义而非只聚焦“微观”得失。
他进一步解释,“创新是基因,创业是精神,创新是通过创业实现的。”他提议,大学阶段应该更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即使项目失败,有了创新基因的存在,之后的成功几率也会更大。
其实,大学生创业者也有自己天然的优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赵星伦目前已在多项大赛里斩获奖项。他的创业项目聚焦科技类别,核心团队仅有5人,承接的业务却多种多样,学校里不少其他专业的“大牛”都给过他技术上的支持。赵星伦觉得,这是大学校园的福利,能够给创业者们提供一个多专业聚合的窗口。
李家华总结,相比于企业的强法规性,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是弱法规性,团队临时聚合,优势很明显:参与成员年轻,团队组合成本低,团队相对易构;大学容易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合,便于团队成员组成的多样;同时,大学生创业也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相对容易获得外界的支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景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