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我的信心来自于我的什么,创业信心来自哪里

每年的人大都是观察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窗口。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取得非凡成就的背后,有哪些发展密码?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以上。这个目标是否低于社会预期?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中国经济将如何面对困难、稳步前进?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街沟研究院院长林毅夫。

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三大因素

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多重影响,但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

在林毅夫看来,中国经济辉煌的成绩单背后有三大支撑因素。一是全社会相信科学,国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在全球率先控制疫情,积极稳妥推进复工复产,为全年实现经济正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第三,在各国生产受到疫情冲击,世界出口下降的情况下,中国迅速复工复产,出口增长4%,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0.7个百分点,不容易。正是制度优势和积极有为因素的汇聚,才使得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平稳运行。

“面对未知的疫情,中国能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绩。未来,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信心和能力将更加增强,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趋势将持续下去。”专员林毅夫说。

虽然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希望,但一些领域的改革仍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

林毅夫专员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存在许多不足。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目前,产品市场改革已经比较充分,但要素市场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比如如何让金融活水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引导各类要素在小微企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聚集。都是未来需要继续关注的地方。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按照新发展理念进行布局。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要我们不回避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战略机遇期,就一定能成功克服这些障碍。”专员林毅夫说。

“6%以上”的增长目标为长期前景留下了空间

林毅夫专员长期以来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这一点在后来的发展中一再得到证实。今年全国两会前,各大机构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高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增长8.1%,世界银行预测增长7.9%。经济学家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复苏前景。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6%以上。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将6%定为底线增长目标是否低于预期?展望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林毅夫委员认为,要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就要保持年均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把增长预期提高到2020年的水平

“有8%的增长潜力和6%的经济增长,我们将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我们可以更加游刃有余。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补短板、长板,克服‘卡脖子’领域,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实现更高质量增长。”林毅夫专员表示,增速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着眼长远,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林毅夫看来,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就应该继续深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市场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政府。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市场在政府有为的前提下有效,政府在市场有效的基础上有为”,这样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林毅夫委员表示,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一批企业家努力。根据

word" data-gid="1685917" qid="6595994374302078221" mention-index="1">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发展好需要根据比较优势来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有效的市场能够帮助企业家在市场竞争当中发现哪些产业、哪些技术是符合比较优势的。然而,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依靠企业家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比如,教育、基础科研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金融制度的规范,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只有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起作用,才能让新技术、新产业的潜力有效发挥。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破解难题


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卡脖子”问题。林毅夫委员表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我国整体创新能力还不足。从专利数量上来看,我国目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但从专利结构上看,真正代表创新能力、附加值较高的发明专利竞争力依然不足。要通过增强关键领域的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发达国家就有可能利用技术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制造障碍。”林毅夫委员说,“哪种科技产品可能被‘卡脖子’?应该是那些只有美国能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发达国家有优势的技术,发达国家为了实现那些技术的最大价值,就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国是最大并且增长最快的单一市场,放弃了我国的市场就是放弃了发达国家自己的发展机遇,真正会卡我们脖子的只有想要维持霸权的国家。所以如果是有其他发达国家也能生产的科技产品,即使美国不卖给我们,其他国家也会卖给我们。”他认为,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不发展安全就不可持续,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保障,所以,安全很重要,但是如果扩大化,什么都要靠自给自足,也会影响发展。


林毅夫委员表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作出的战略判断。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就要继续扩大开放。目前我国设立的自贸区在降低进口关税、缩小负面清单范围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还应继续扩大自贸区试点的数量,在自贸区试点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也要加快在全国推广。


他建议,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加入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协议,以便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质量,中国的发展也能给其他国家提供更多机遇。


有信心有能力应对风险挑战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从国外看,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稳就业压力较大,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这些风险挑战,中国经济能否迎难而上、稳中求进?


林毅夫委员认为:“从过去40多年的转型经验来看,其他国家经济出现过崩溃、停滞,我国经济却取得了稳定快速发展的人类奇迹。从近期的经验来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我国是‘闭卷考试’,却是最早控制住疫情、经济取得正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这些经验让我们充满信心,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依然能够乘风破浪继续向前。”


他说,回顾世界格局的演进,经济始终都是基础。面向未来,当中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有最大的市场,最快速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林毅夫委员说,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尽管外部环境存在一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但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能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六稳”“六保”如何稳得住、保得好?在林毅夫委员看来,“六稳”中最重要的是稳预期。市场主体的预期稳了,投资包括外资就会留下来,有了投资,外贸就会有竞争力,我们的经济就会趋稳,就业就能保住。


在“六保”当中,最重要的是保就业。林毅夫委员说,保住了就业,社会就能够稳定,家庭收入就能够增加,消费就能够活跃,而保就业首先要保企业主体。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伴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劳动能力水平提升,中国经济的潜力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展望“十四五”,虽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林毅夫委员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乐观看好。


“我的信心主要来自3个方面。”林毅夫委员说。当前,全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坚定的决心,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的决心是我们克服风险挑战的最大保证;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能够根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理论,来指导应对的政策;我们有制度优势和制度保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指引,必将为我们锚定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人民对于民族复兴的愿望引导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来。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