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对IPO常态化存在争议,但IPO常态化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随着IPO常态化,IPO发行首日至跌停板开启的天数在缩短,次新股价格走势也在走弱,部分次新股出现大规模下跌甚至“闪崩”。这一切都说明玩新股并没有以前那么赚钱了。
新股打开涨停板速度加快 最快4天就开板
一组数据可以显示IPO发行的速度。截至6月27日,今年新股发行244只,超过去年新股发行数量,去年新股发行数量为227只。
去年前7个月仅发行了74只新股。8月以来,IPO发行加速。8月份以后,平均每月新股发行数量已经达到30.6只。2017年,新股发行继续加速。截至6月27日,今年平均每月发行人数为40.6人,平均每周发行13只新股。IPO常态化进程仍在稳步推进。
随着新股的大规模推广,其稀缺性在降低,盈利效应也在减弱。我们以打开日限的天数作为参考指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6月27日,2017年上半年每只新股日均跌停天数为9.83天,较2016年平均13.33天减少近4天。
具体来看,日限平均开放天数为:1月10.07天,2月12.6天,3月11.53天,4月8.7天,5月8.4天。
当时,每日限额是两位数。今年年初,不少新股开盘跌停超过15天,1月16日上市的知春科技开盘跌停26天。2月初,上市的康泰生物和德创环保分别开启了22天和19天的日涨停。
然而,这种现象后来越来越少见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1月和2月,日限最大开放天数为26天,其次为22天。自3月份以来,每日限额开放的最大天数仅为19天。自4月以来,每只新股涨跌的天数已降至个位数。
据记者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共有87只新股上市,其中19只股票开盘时间超过15天,占比21.84%。3-5月共有123只股票上市,但日限开盘仅19天,日限超15天,占比仅4.88%。
从IPO首日到跌停开盘日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新股日均开盘天数整体下降。这说明IPO新股供给的增加削弱了市场对新股炒作的热情。正常IPO发行下,机构红利终究有一天会消失。新股不再是每日涨停,甚至可能遭受损失。
正如华泰联合刘小丹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希望市场会来到这样一个拐点,即新股不败的神话会被打破,新股会被打破或无法发行,这将意味着证券化控制的红利将彻底消失。
“我经常提醒我们的ECM团队,每次剩余股份报销时,我们都必须注意新股受限的天数。很有可能有一天他们会被承销,但他们真的在手中,这意味着这个市场已经触底。”
刘小丹认为,破发甚至不发新股是IPO改革成功的标志。从一级市场来看,当大量次新股破发,新股市盈率为23倍时,市场会适当调整。
次新股闪崩异动 走势低迷
上周(6.19-6.23),多只新股接连暴跌。从上周涨跌排名来看,跌幅最大的前五名分别是哈森股份(603958)、中通国脉(603559)、世明科技(300522)、连赢股份(002846)和中前股份(300562)
以哈森(603958)为例,其股价达到6月20日(上周二)
到44.51元/股的高点后跳水跌停,之后连续两日跌停,截至上周五股价跌至新低,一周累跌33.89%。
另一只次新股中通国脉(603559)亦如此。上周一开盘跌停,之后连续两日跌停,截至上周五股价同样跌至上市后新低,一周累跌31.84%。
从个股角度看,市场大多观点认为“闪崩”原因在于机构资金的撤回,加之发生闪崩的个股股本都很小,如世名科技(300522)总股本才6667万左右,股价极易被操纵。
然而从基本面看,上周个别次新股股价异动只是该板块整体走势低迷的缩影。实际上,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次新股指数由高点开始震荡下跌,而今年三月底开始,股指再度进入新的下滑阶段,近期走势更为低迷不振。

而此时正是IPO常态化的开始,每周新股上市数量明显开始增加,在这样的发行节奏下,次新股“稀缺”逻辑开始动摇,投资者的情绪反映在股价上。
此外,多只次新股今年一季度业绩出现下滑。上图为次新股2017年一季度营收增长率的排序,据统计,294只次新股中有17.35%的个股一季度营收下滑,下降幅度最高达-64.64%;近三成次新股一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

虽然上市公司的业绩与行业发展和宏观经济息息相关,但是也存在公司上市前“冲业绩”,上市后缺乏增长力的情况。随着IPO扩容提速,市场上新股数量增加,次新股业绩出现滑铁卢的可能性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