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需要激情和勇气,但也需要周翔的考察和合理计算。心血来潮创业不一定是坏事。有勇无谋是一种禁忌。在农村开食品加工厂值得鼓励,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调查了解当地的资源优势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所以首先要基于我们创业的地方,对当地的资源,尤其是食品相关的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以种植业为例,当地传统农作物有哪些,它们的品质和产量如何?种植可以细分为谷物、蔬菜和水果。哪种地方作物既有相应的规模,又有明显的特点?除了种植业,还有畜牧业、渔业等。比如当地传统的养殖习惯、畜禽水产有哪些,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养殖品种,规模和质量如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深入,许多农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和模式。比如河南有一个“辣椒种植村”,带来了一批辣椒加工产业;山东有个“山药种植村”,带出一批山药粉(皮)加工业;江苏有“银杏种植村”,带出一批银杏果(茶)加工业;广东有“南方医药保健品种植村”,带出一批保健食品加工产业等。这些都是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的典型好的食品加工模式。
给自己的“食品加工项目”定准位
所谓定位,就是明确创业项目的两个关键点。第一,怎么办?第二,怎么做?为什么就是明确你的产品是什么,属于哪个阶段?能不能直接上桌或者卖给下游厂家作为高档产品的原料?
比如大豆,加工成豆腐和豆汁,直接上普通人的餐桌,这是一种加工方式;同样的大豆,加工提取大豆蛋白,是另一种加工方式。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初级和高级的区别。所以,定义自己的产品,定位自己的产品,就是确定项目的投资规模和难度。
怎么做?就是要搞清楚“加工”需要哪些技术工艺,工艺是否复杂,工艺是否可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能否准确把握和控制?同时要知道加工需要什么条件,满足生产条件需要什么价格。豆腐加工车间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特殊的环境,干净卫生;但是大蒜要脱水,需要特殊的设备、良好的车间、干净的卫生条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等,要复杂得多。取大取小,慎重考虑。
瞄准可靠的市场
产品有了,市场才是关键。瞄准市场,就是准确把握市场在哪里。目前,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许多地方,农村空心化已经成为常态。因此,需要准确把握产品主要是在当地农村销售还是在城市销售。人口是购买的动力,人气薄,再好的产品也难卖。豆腐也是一样,农村的销量可能和城市的超市差别很大。
算好利润这笔帐
创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开食品加工厂的目的是为了盈利,所以要计算利润。很多企业家一开始就盲目乐观,高估利润,推理想化
算资金周转时间,对损耗或其它成本估计不足,导致亏损失败。因此,一定要算好利润这笔账,当地的原材料价格存在怎样的波动,幅度多少?加工过程是否有损耗,比例多少?资金周转时间是多少,是否做了额外的准备?是否产生了如运输、进场等额外的费用?能够确保的利润是多少,能够承受多少的价格波动?测算的越是细致周翔,风险便越小。

尝试打“反向牌”
所谓试打反向牌,就是尝试着以反向的思维考察是否存在商机和市场。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米,北方人习惯吃面,表面上看,南方人吃面食很少,北方人对米制食品兴趣不大。但若是反向思维,逆习俗而动,比如在南方做一个特色烧饼、面条的小吃,在北方开一个特色糍粑、糖糕的小店,未必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

再比如,把现在农村都不屑一顾的粗菜、野菜、杂粮等推荐到城市去;把西餐、披萨、饮吧等引到农村或者小城镇,也未必不会带起一波追求新鲜的消费潮流。以反向思维发现并抓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习俗差异、民族差异所带来的商机,也可能给农村的创业者带来一些不错的机遇。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这么些,感谢阅读。
我是实体经济守望者,关注我,有更多创业知识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