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年轻人该不该干煤矿 年轻人到底该不该创业

榆林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正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

上网是大象果园员工的工作

1 “闯荡江湖”后,在孵化中心迈开创业步

2月14日,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榆林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榆林市委书记、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魏等人。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访问。

辞去联通榆林分公司部门经理职务的榆林大象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志鹏连夜从内蒙古赶回来。胡志强书记一行离开后,除了兴奋之外,张志鹏还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几张书记视察自己企业的照片,标题俏皮:“情人节!市委书记去哪里?”

朋友圈的火热评论和反响让张志鹏没有想到,深圳的几个同学也评论道:“张先生,做了多少个亿的生意,市委书记来拜访了?”

张总经理的生意有多大?大象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自2015年10月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30多万元,带动40多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在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中心,已入驻14家。

在高新区高新技术创业孵化中心8楼工作的榆林智能通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军,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江湖漫游”,从事煤炭运输、承包经营公交车、开旅行社。从2009年开始,张军就启动了榆林一卡通项目,项目自进入以来就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推广。如今,该企业已被确立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榆林市唯一获得计算机系统集成三级资质的企业。公司仅自主开发6套软件,就实现了数百万元的收入。在这个企业的帮助下,榆林也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与全国72个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的地级市。

在高新区创业大厦24楼工作,与总部位于江苏的“爱歌谷”电商平台合作的榆林华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严飞,就是榆林传统企业积极转型的典型代表。

“原来我投资煤矿赚了一些钱,转行做房地产。结果1.5亿元的房地产项目投资无法解决,企业陷入困境。我不得不从事网络公司。现在我已经投资了200多万,有30多名员工。公司依托“爱买”线上销售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发“陕北爱”品牌榆林本地特色农产品。预计网络公司今年将实现盈利。”阎飞说。

在高新技术创业孵化中心七楼工作的榆林成宇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玉宇,大学毕业后去鄂尔多斯的煤矿淘金。用他的话说:“当时机会太好了,简直就是躺着赚钱。”找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曹成玉,2013年回到榆林,开始做房地产生意。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资金都流失了。在家呆了两年后,曹承宇在环保节能领域找到了商机。2015年与北京一家专业节能公司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先后对榆林莱德大厦、银星酒店进行节能改造。经过改造,两家公司的节能水平都达到了30%以上,曹承宇的环保公司逐渐转向盈利。

2 “极客空间”:草根创业的“家”

榆林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的创业只是榆林大众创新创业的冰山一角。

与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的“高、大、顶”企业相比,位于玉林市保宁中路的“极客创业咖啡”和位于于航路亚洲大酒店后面的“极客空间”完全是草根创业群体。活跃在玉林市——基层创业群体背后的操盘手玉林康乐旅行社董事长刘庆军对目前玉林的创业氛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觉得2014年是玉林创业的第一年,现在玉林是基层开始大规模创业,而资产过亿的大企业第二次创业参与较少,这是我们和其他城市的区别。以我们的极客空间为例。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资产过亿的大老板。然而,近年来,如果我们在身体上做不到,我们需要一种创新的游戏方式。现在我每月1平方米只收5元的物业管理费。前两年,我是免租金的。企业家几乎是‘零负担’的企业家,这样企业家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

e="font-size:15px;">2015年7月还是空旷大房子的“极客空间”,短短半年间已有浩伟科技、陕西大道义实业有限公司、榆林市聚农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入驻,成为年轻人创业的一个“民间范本”。


而在榆林的各个县区,来自民间的创业高手层出不穷。神木论坛董事长马强、聚劲团创始人之一张成兴、百度外卖榆林站负责人刘云、生态宴土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荣亮……这些来自民间的草根创业明星,正在导演着一场场逆势上扬的精彩好戏。榆林本土创业者渐渐成为引领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弄潮儿”。


3 创客迎来政策机遇期


“这些企业,是我们榆林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我们的媒体应该重点报道宣传,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和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引导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全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在走访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时,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说。


榆林高新区企业发展为何活力十足?高新区管委会发改局副局长张军这样解答:“过去榆林高新区发展以房地产和煤化工为主导产业,2015年初,随着能源与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疲软,高新区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这种背景下,带动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渐渐成为一种共识。”


“完全就是尝试着干,管委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针对企业的场地租赁费、税费等相关扶持政策现在也没有最终确定,等于是管委会先‘放水养鱼’,让企业进入后能有一个适应期,现在入驻的企业还没有一家收取过办公场地租赁费。在企业准入上,管委会设置的门槛也比较低,只要符合国家鼓励的高新类企业均可入驻。”直接负责企业招商的高新区管委会发改局副局长李帆说,“我们还建设了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高科大厦,下一步,准备引进一大批省内、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并在大厦对面预留设定专门地块,以满足企业在孵化成熟后生产用地的需求。”


“原来公司租了一个小区的两个房子,感觉人员进出很不方便,听说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中心对外招商,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到了去年12月,管委会就打电话说符合条件可以入驻,现在有了开放的场所办公,给我们大象公司解决了大麻烦。”张志鹏说。


为鼓励企业、个人创业热情,榆林市工商局主动简政放权、革新登记流程、缩短办事时限、降低创业创新的门槛。一是实行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的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改革,放宽名称、住所等登记事项的登记条件,减免登记注册费用,实现了投资主体“零限制”、名称登记“零门槛”、注册资本“零首付”、经营范围“零束缚”、注册登记“零收费”、审批发照“零障碍”的无限制、无门槛的创业鼓励政策。二是实施了“三证合一”改革,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合为一个载有社会统一信用信息代码的营业执照。简化了繁杂手续,将原来企业设立办理各项手续所需1至2月时间缩短为只办一个营业执照所需的3至5天时间。三是实行年报制度改革,将原来每年市场主体需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检验资料由工商部门审核检验的年检制度,改革为企业每年只需通过网络填报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的年报制度,极大地减轻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工作负担,给企业松了绑、减了负。


通过政策革新,榆林市市场主体快速发展。2015年,榆林市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2478户。其中企业10022户,个体工商户30850户,农民合作专业社1606户。较改革前年平均增长率提高了32%,实现了6.3万人的自主创业、就业。截至2015年底,榆林市各类市场主体保有量达到243430户,其中各类企业54629户,个体工商户180423户,农民合作专业社8378户。


4 创业者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尽管榆林创客创业有着较好的政策预期,但具体到每一个创业者,创业路上仍然困难重重。


“公司需要资金、人才和技术,传统的融资大门对我们是紧闭的。由于本土高科技人才的缺乏,榆林本地无法制作相关软件、编程,因此,我们不得不把技术全部外包给北京一家专业的技术型公司。而技术外包带来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开发效率的低下,导致我们跟不上竞争对手的节奏,在竞争中时常因为技术问题而处于被动的状态。”榆林市飞雪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任佳说。“技术外包的第二个问题是资金投入也大,每年我公司在技术外包方面的投入约为30-40万元,但是网站真正意义上的改进,却较为缓慢。”由于资金、体量无法和全国性的大团购网站,如糯米团、美团相比,2015年后半年,该公司团购业绩持续下滑。


“那天胡书记来时没来得及汇报,尽管我们已经和西安城市一卡通公司接触过几次,接洽卡片互通使用的业务,让持‘驼城通’的市民到西安也能刷卡乘公交车、坐地铁,但因为涉及到政府补贴,对方要求最好政府之间能够直接对话,商讨互通相关事宜,而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向政府提出这样的诉求是否合适?”张钧说,“此外由于各行业的差异性和资源的分散,涉及到生活中的水、电、气卡在整合中也有很大的难度,企业还需要政府在整合资源上帮帮忙。”


在创业理念和氛围上,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对待新事物的理解和反应都比较迟缓。“榆林需要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前单纯依靠煤炭、石油、土地的时代过去了,现在企业家和创业者都必须靠实力和智慧创业。”榆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利斌说。


与创业者有过多次直接对话访谈的榆林团市委副书记高峰说:“现在创业者创业,一是在创业项目选择上比较困惑;二是各种创业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三是创业者需要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完善学习。”


而在创业者具体创业实践中,仍有诸多难题,需要创业者、企业家、政府等多元主体来破解。


观察者言


创客创业还需多走出去


在榆林高新区众多高新企业中,不少企业家学历较低,有的甚至小学还没毕业,但提起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来,每个企业家几乎都算得上行业内的“土专家”。


第一学历仅是初中毕业的榆林市智能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钧,现在户籍还在榆阳区古塔镇农村老家。通过不断地走出去学习,张钧现在也有了“体面”的个人简历:2008年12月获得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2013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企业总裁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的结业证书,2014年7月获陕西省委党校榆林市青年企业家创新提升高级研修班的结业证书,现在正在东北大学在职进修行政管理本科。


现在张钧对于企业发展理念有着清楚的认知,讲起高新技术来,一点也不生涩,过去朋友调侃他的“不懂文化,搞了个旅行社;不懂科技,搞了高科技企业”的玩笑话,让他彻底抛在身后。而城市一卡通项目的来源则是2007年张钧和导游一起去欧洲旅游,当时看到导游拿着一张卡可以坐伦敦的地铁、吃巴黎的快餐、乘瑞士的公交,导游告诉他这是一卡通,新奇之余张钧萌发了一个想法,在榆林是否也能搞这样一张卡?如今,张钧已经筹划着将城市一卡通向县区以及铜川等地级市扩展。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当外部的科学技术已经进步发展了,我们还在闭门造车,自然无法在市场上找到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榆林众多企业还在自主研发自己的手机APP软件时,榆林大象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志鹏已经着手和深圳华阳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微信企业号售卖“大象果园”的水果产品。“等我们自己耗费资金、时间创建一些起不了大作用的手机APP软件,企业就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张志鹏说。


既然请进来不容易,创客创业自然要多走出去,时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风向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编辑:高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