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 据民族日报报道(记者范海东):俗话说“一技之长在手,衣食无忧。”在康乐县胭脂镇大庄村,就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不仅在藏区众多淘金者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胭脂镇大庄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城市、富农”为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培训与转移相结合,走培训服务、供需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道路,促进了全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全村共有合作社16个,户数592户,农村劳动力1412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0元,743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村。
走进大庄村,只见白墙蓝瓦,屋前屋后的榆树、柳树生机盎然。“近年来,村里大多数人都去拉萨从事电焊行业。村民们赚了很多钱。看看这房子,不比城里的别墅差。”村党支部书记马玉荣指着面前的小楼。记者了解到,西藏拉萨和四川甘孜是该村的主要劳务输出地。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电焊工领域涌现出一批“能人”。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开设了电焊店,为胭脂镇打造了“胭脂铁”品牌。据统计,每年都有100多名劳动力被村里有钱有才华的人带动,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村民马海碧布告诉记者,他在拉萨从事电焊行业8年,现在有了自己的电焊店。他说当时因为家里穷,到处打工。2008年,他来到西藏拉萨,在一家外国人开的电焊店里当学徒。几年后,他学会了这门手艺,然后开了一家电焊店。从那以后,他家的生活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现在,他翻修了自己的房子,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拉萨。全家人都过得很好。
和Mahaibibu一样,马社来也是大庄村的一家大焊接公司。他开始从事电焊工作。后来,他在康乐县创办了西藏自治区物资回收公司报废汽车拆解厂,固定资产约150万元,员工90多人。
记者从康乐县劳动服务办公室了解到,从康乐县到西藏从事电焊行业工作的工人,约90%居住在胭脂镇、草滩乡、上湾乡、壶关乡。1997年前后,他们以家庭为单位陆续进藏,并以亲戚、亲戚的形式自发转移。他们主要在家庭式的作坊里经营加工。一般员工2-4人,经营场所一般为门面店和里屋。大部分工人在相对贫困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并逐渐转移到偏远的街道和城乡结合部;形成以拉萨为中心,向东辐射林芝,向西辐射日喀则,向北辐射林州、那曲,向南辐射山南等地的市场格局,属于大分散、小聚集。娱乐工人已经占据了西藏报废汽车拆解市场70%以上的份额。随着电焊、铁艺加工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加工工艺的日益精良,再加上休闲工吃苦耐劳、诚实进取的开拓精神,休闲铁艺加工产品在西藏大受欢迎,基本垄断了西藏的电焊市场,43名休闲电焊工走出国门,在尼泊尔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西藏娱乐工作者年劳动总收入超过3亿元。
据初步统计,西藏康乐县及周边地区约有1.5万名工人,大部分从事电焊、铁艺加工、废旧车辆拆解等工作,已开设电焊店近2000家。主要分布在拉萨及对龙德清等周边县(市),
通过县上的大力支持,五年来坚持技能提升培训和免费送技能鉴定,取得电焊行业从业资格2412人,占青藏职工的7.2%,不仅使全县电焊、铁艺加工从业人员日工资由200元提高到300元, 而且方便了他们自主创业开设电焊店,进入大中型项目,带动了康乐县青藏劳务基地的工人数量,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劳动收入。
针对乐康在青藏工作的“焊接大军”集中在胭脂镇、草滩乡的现状,该县劳动部门把技能培训作为提高焊接行业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县职业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免费焊工技能培训和现场服务活动。2011年至2015年底,累计培训持证焊工2833人(其中中级焊工177人),使全县持证焊工从无到有,成为西藏焊接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常年工人1万余人。目前,“干康焊工”劳务品牌已成功注册。2015年,全县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189次,职业技能鉴定1350次;截至今年5月底,完成职业技能培训976人,持证上岗6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