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创新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这进一步明确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创新中的地位,指明了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劳动力就业、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99.8%;从业人员23300.4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9.4%;资产总额402.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77.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8.2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68.2%。
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是独一无二的。首先,中小企业具有强大的内部创新动力。由于缺乏市场优势,中小微企业往往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短期经济条件下,大量需求缓解了竞争压力。随着产品供过于求,中小微企业通常处于充分竞争或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倾向于寻求新的变化和新的机会。其次,中小企业对市场需求更加敏感。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直接服务于市场需求,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需求的特点和变化,不仅快速发现创新机会,而且对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也有更深的理解。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许多重要的创新原本来自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最先捕捉到创新机会的。此外,中小企业的创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多样性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良好创新生态的基本特征。中小企业更容易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激发创新活力。
随着创业创新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底,全国科研技术服务类中小企业达114.1万家,比2013年底增加81.5万家,累计增长2.5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小企业91万家,比2013年底增加69.3万家,增长3.19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释放全社会创新潜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初创企业成长指数调查分为三个阶段。样本主要是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区域分布覆盖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基本代表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201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无论是专利、技术等创新的直接产出,还是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创新型中小企业与“创新的重要发源地”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与创新周期有关,另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主要是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企业规模小,整体盈利能力弱,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资源,创新资金投入不足,高端人才普遍短缺。调查显示,首都a
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创新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从创业孵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创新服务、资源聚集、国际合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而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创新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专业知识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对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