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七棵树创意园租金价格 朝阳区七棵树创业园

都市快报讯昨日,一篇标题为《杭州骆家庄社区:中考考进杭二学军杭高奖励8000元,高考考进清华北大奖励16.8万元》的报道吸引了不少人羡慕“别人的社区”。

其实从2005年开始,西湖区文新街道罗家庄社区每年都会出台“优秀学生奖励政策”,但今年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在留言中,不少网友“称赞罗家庄社区重视教育”,也有人羡慕“村里有钱真好”。

杭州为什么会有罗家庄?说到它,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当罗家庄还是一个村子的时候,村民们以种植水稻和养殖淡水鱼为生,一度很穷。后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他们变成了“别人的社区”,意识到“村里有钱”。

骆家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罗家庄毗邻西溪湿地,由18个自然村组成。村里池塘分散,村外靠近紫金港河和唐宇航河。是江南典型的水乡。

很久以前,村里有鱼塘、柿子林、竹林、桑园和农田,村民主要从事农耕生产。

西溪湿地以前叫南漳湖,是一片汪洋。后来被湖泊填满处理,土地逐渐出现。

清代《南漳子》一书前言中有“何澍古在西溪北,南漳湖”的记载。“何澍之地”是罗家庄地区的原址,这里的人出生于水之外,从事农业、渔业和畜牧业。西溪湿地的何澍街也是以它命名的。

河渚之地,为什么叫骆家庄?

《临安志》记载,南宋时期,何澍街一带被称为罗家“李”,意思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后来慢慢叫“罗家庄”。

这也是“罗家庄”这个名字最早的记载。

也有村民说,罗家庄之所以叫“罗家庄”,是因为它是唐代诗人罗的弟弟的后人所建。

有村民说,以前的罗家庄叫“鲁庄”,明末清初很多人隐居于此,其中齐鲁、卢勇、卢三兄弟是最著名的代表。当时“鲁庄占地60多亩,四面环水,不能乘船出入。庄前后是罗家庄,鲁庄也是其中之一。”。

最流行的说法是,罗家先在这里建了一个村子居住,以罗的名字命名,所以这个村子被称为“罗家庄”。直到现在,罗一直是罗家庄最大的姓氏。

我们暂且不深究罗家庄为何得名。这些说法至少证实了罗家庄历史悠久。

曾是“杭州最大城中村之一”

几十年前,罗家庄地势低平,河塘密布,海拔只有2到3米。天目山发生洪水时,西溪地区将成为蓄洪区,到处都是水。

罗家庄社区党委书记张忠平说,50年前,罗家庄的村民靠天气吃饭。一场风暴或洪水可能会使村民一年甚至几年的收成荡然无存。

当时,村民们害怕生病。“穷,没钱,没药。村里只有一家小药店,看病就靠这个

铺子了。”


以前,村民们住的都是茅草房,上世纪80年代,才住上了平房。“当时的交通也很不方便啊,哪像现在,出门就有地铁站。”


“那个时候,村民都不认识几个字。孩子们读书好,考出好成绩,就是走出村子的第一步。”章忠萍说,所以,社区现在才那么重视教育,愿意重金奖励优秀学子。


现在的骆家庄在文一西路和古墩路交会处,去西溪湿地,不过2.5公里。


一条古墩路穿骆家庄而过,把它分成东苑和西苑两个小区,周边的桂花城和南都德加公寓,很早便是杭州城西的第一批高档小区。不过,6年前的骆家庄,在外人眼里,仍然冠以“杭州最大城中村之一”的名号(1999年,骆家庄撤村建居,成为杭州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占地300多亩)。常住于此的骆家庄原住民,只有2624人,租住在这里的“新骆家庄人”,早已超过2万多人。


新杭州人成了“新骆家庄人”


便宜的租金,便利的生活配套,是骆家庄受新杭州人欢迎的原因。


骆家庄有一个50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家园,是社区为了让大家能熟络起来而建的。


随着杭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租住在骆家庄的新杭州人越来越多。房子的租金收入,让居民富了起来,但是“新骆家庄人”之间好像都很陌生,于是,社区想重构一个城市里的“熟人社会”,便把社区综合楼改建成了文化家园。


这一个决定,让社区每年少了三四百万元的租金收入,但是章忠萍觉得值得。“现在,文化家园成了社区里最热闹的地方,社区里的人情味也越来越浓了。”


骆家庄村民的日常生活,是和杭州城市的发展深度绑定在一起的,从茅草房到平房,再到搬进小洋楼,从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到城中村改造,他们都一一经历了。


如今,这个杭州城西曾经的杂乱小村子,已经变成城市繁华里的美好居住区,环顾四周,学校、写字楼、地铁、农贸市场,配套完备。昔日的城中村,已经一步步向新城市发展融合,就连农贸市场,也常作为“数字经济改变生活”生动案例见诸报端。


骆家庄,也叫蒋村商住区,光听名字便知道,商业和生活在这里的相生相融。


紫金港河边的西溪科创园里,原来是个老厂房,现在已经入驻77家企业,其中60%以上是互联网企业,这也是骆家庄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他们看中的,是这里的闹中取静,来往有通途,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1971年出生的骆家庄社区党委书记章忠萍,是土生土长的骆家庄人。50年里,他经历了骆家庄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家园重建等历史大事件,参与了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等工作,看着这个曾经以农耕为主的江南村落,升级成为西湖区黄金板块的“明星村”。


在文新街道党工委书记郑福良看来,通过转型升级、城中村改造和文化家园的建设,骆家庄在这几方面的发展进程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放眼未来,骆家庄的综合发展还要瞄准现代化、国际化。从城中村一路打拼而来,骆家庄要打造和美幸福的精品村、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示范社区。记者 林建安 通讯员 樊燕飞


怎么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1996年,骆家庄开始发展集体经济,建起了工厂;1999年,骆家庄撤村建居;2001年,骆家庄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一届董事会成立;2018年,骆家庄社区成立。


2005年,章忠萍刚到村里工作,当年,社区集体负债1700多万元。任职16年里,他带着骆家庄社区实现了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个亿大关。


怎么让集体、个人一起富起来?


章忠萍和股民代表商量决定,先从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入手。


那一年,社区收回农贸市场摊位的经营权,进行统一招商、规范管理。这个决定,带动集体经济增收了700万元。


2013年,骆家庄趁着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东风,把骆家庄工业园改建成了5.6万平方米的西溪科创园。


工业园原本是一个老旧的工业厂房,驻扎着五金、印刷等低产能、高污染的中小企业。改造后,9幢简约的建筑沿着紫金港河错落排开,灰白色的花岗岩立面和深蓝色的落地玻璃,让这个临河的创业园特别惹眼。


当年,在很短的时间里,被文一西路和紫荆文路环抱的西溪科创园就聚集了80多家互联网公司和文创企业,这其中,还有6家拟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通过腾笼换鸟,骆家庄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再只是守着耕地和老厂房了。


2013年,骆家庄收获了转型升级带来的“第一桶金”。到了2015年,骆家庄股份经济合作总收入已经达到了4500万元。


城中村改造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整合城市资源,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模式。


骆家庄“脱胎换骨”的升级,也正是发生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这次改造,显然也为骆家庄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会。


6年前,驻扎着200多家小吃摊的骆家庄,在杭州可是小有名气的。不管你爱哪个地方的菜系,口舌之欲都能在这里被满足。


28岁的台州姑娘许莹,曾在骆家庄西苑一区住过3年。“现在想起来,除了600元钱租下的逼仄小房间,就是楼下的东北烤肉最有印象了。”那是许莹住在骆家庄时,最常去的餐馆。


“老板是个东北大哥,一开口就是很重的东北大碴子味,很有趣。大哥人很好,每次都会送一大盘的东北泡菜,牛肉也切大块,卷上生菜塞进嘴里,很满足。”


骆家庄里的热闹,从太阳还没下山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不曾间断。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餐馆,让骆家庄总是一片烟火升腾,让人爱,也让人恼。


“好吃的多,但是觉得也挺乱的。”许莹说。2014年,她搬出骆家庄时,这里仍然是一个城中村。


让人又爱又恼的日子,一直到2015年按下暂停键。这一年,骆家庄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城中村改造,真正让村子变了样。


去年夏天,许莹和老朋友聚餐,回过一次骆家庄,“变化确实大,有点认不出了。”


一年半的时间,骆家庄完成了2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整治。烧烤摊、餐饮店无序扎堆,电线乱拉,垃圾乱堆的城郊,变成了现代化高档住宅小区。


趁着那一年半里的城中村改造,骆家庄开辟出了健康产业街和创业街,社区也鼓励居民参与创业。


“健康产业街”由骆家庄农贸市场及周边的商铺提升改造而来,近1.7万平方米。


“创业街”由文一西路西苑一区北侧的沿街商铺提升改造而来,新建了7431平方米的沿街商铺,被称为“杭州城西创新创业基地”。2015年,创业街全年经济收入达到了1200万元,不仅大力推了一把骆家庄的经济发展,也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和发展的平台。现在,创业街上20%的业主,都是骆家庄的原住民。


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是重要一步


骆家庄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是骆家庄人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一步。2015年,农贸市场完成了第二次改造,面积扩大到了5000平方米。


骆家庄农贸市场,文一西路和古墩路交会处,离地铁2号线文新站仅300米。这个农贸市场,覆盖了周边近50个小区,是近8万杭州人的“菜篮子”,上个月,还被列为了浙江省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市场门口的大屏上,能看到当日的人流量、菜品的价格、检测结果、成交金额等信息。来买菜的人,也可以在上面看到在这一天里,哪家商户卖出了最多菜、哪个菜品卖得最好。


这些数据,就来自摆在各个商户货摊前的智能收银电子秤。市场建立了管理数据库,把每台智能收银电子秤都连上了管理平台,买的菜一过秤,相关信息都会传输到管理平台。


农贸市场一楼的扶梯旁边,最近还多了一个“5G垃圾桶”,你只要把垃圾往中间的椭圆形大口里扔进去,它就会自动把垃圾分好类了。


在章忠萍看来,骆家庄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是骆家庄经济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连着村社经济,也连着老百姓的生活”。


骆家庄的未来要怎么发展?


章忠萍说,要走“经济发展集团化”的路子,把产业平台集而“团”之,发挥“团”的优势。


“西溪科创园和骆家庄农贸市场,现在就发展得很好。接下来,骆家庄要充分发挥这两个产业平台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功能、经济衍生功能,实现一千家企业、一千亿产值的‘双千’发展目标。”


2019年,骆家庄集体收入突破了1亿元大关,村民的年均收入达到了50万元,股民分红累计达2亿元。未来20年,骆家庄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达到10个亿。


章忠萍相信,骆家庄产业集团化,将是骆家庄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路径。


此前,以骆家庄为对象,浙江省社科院以“人的城市化”为课题进行了为期三年专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出版成书。作家麦家在书序中这样写到——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骆家庄经历了坚守的阵痛,也在阵痛中尝到了依托城市发展而发展的甜头……她在转型和重建中获得了新生,在与城市的融合中长出了新的肌肉和力量。


经历多次转型升级和城中村改造的骆家庄,如今正处于繁华的杭州城西商住区中心地段,交通便利,商贸经济发达,高档住宅区和写字楼密布。以前是江南村落,如今再提及,已经是杭州城西一个重要的黄金地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