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建筑创业策划书格式及范文 平面设计创业计划书范文

从“施工不开工,人搬家”到“工人不搬楼”

【进企业,看产业工人建设改革】建筑业升级,建筑工人开始同步转型

如果你打开专栏,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已经三年了。《改革方案》强调,要培育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懂技术有创新、担当责任有奉献精神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企业因我而发展,我靠企业生存”。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企业是最直接的市场主体和用人单位。如何调动企业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积极性,三年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深化改革产生了哪些成效。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走进企业,看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栏,从企业一线介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阅读技巧

面对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传统建筑工人,如果建筑行业不转型,未来可能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让建筑工人留下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不是跟着承包商“另谋高就”。

42岁的葛海兵在安徽同济建设集团工作了几年。按照传统的发展路径,在建筑企业“混得好”的建筑工人,可能会想尽办法把自己培养成“包工头”或“小老板”。

葛海兵两者都不是。现为“安徽同济劳动总队”副队长。

从企业角度看,推进建筑业现代化,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企业需要的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保障的新时代建筑工人队伍”。

这与葛海兵的想法不谋而合。多年前,安徽同济建设集团确立了“打造自己的建筑工人”的企业发展理念。如今,随着建筑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尝到了培养自己建筑工人的甜头。

或者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

一般来说,建设项目分布广,项目周期变化大。仅仅因为一个项目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新的项目会马上被拿起。为此,每当一个项目结束,施工现场的工人就会迅速分散到其他企业和项目。

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面对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传统建筑工人,如果建筑行业不转型,未来可能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

同济劳动总队队长苏脑丹表示,建筑工人想留在企业当长工,而不是跟着包工头“另谋高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部队回来的葛海兵,放弃了工作安置,尝试了其他类型的工作。最后经过别人介绍来到同济建设集团。然而,进入公司后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到“惊讶”。

“集团董事长亲自找我谈话,邀请我去他家吃饭。”葛海兵有点不服气。“为什么‘一号’董事长这么关注我初出茅庐打造的‘新兵’?”

在家里,董事长和他谈论国家政策、公司发展、未来规划和人生理想.

“虽然当时还没看懂,但感觉主席很真诚,思想很超前。”工作后不久,他以前的军旅生活养成了高度的纪律性和责任感,这使他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葛海兵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逐渐走上管理岗位。

同济建设集团有葛海兵这样的六七个班组长。他们都是从一线工人提拔上来的,分别管理不同的建筑工地。

“虽然这些分队长的日常工作不再是一线作战,但他们比以前更忙了。有

选拔出一批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好苗子”,同济建设集团还组建了一支集团公司直属的工人队伍——安徽同济劳务总队。


此后,同济建设集团搭建了一条从班组长到分队长、队长、总队长的人才晋升通道,通过技能培训、科学管理、思想教育等方式,将农民工培养成“有思想、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将一大批农民工培养成“懂管理、懂技术的劳务管理人员”。


“在我们这里,只要认真负责有上进心,把安全把控好、班组管理好、工程按时完成保质保量,都可以提拔成管理者。”苏闹旦说。


新工种提供新舞台


在安徽同济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晓东看来,传统建筑业的升级与传统建筑工人的转型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在今年的安徽省“两会”召开前夕,吴晓东曾应邀参加了一场座谈会。在会上,吴晓东建言,统筹考虑“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三者之间的关系。


装配式建筑一般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早在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毫无疑问,对于建筑业来说,这是一片“蓝海”。


“投身建筑业的青壮年逐年减少,新一代的建筑工人对工作环境、薪资要求、职业前景等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吴晓东说。


眼下,同济集团投资建设的PC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正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建设场景。在吴晓东看来,装配式建筑进入市场,给建筑从业者至少带来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从开始生产预制构件的生产线,到最终的安置拼装,传统农民工“脏累苦”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另一方面,新型建筑业对工人的职业技能要求将大幅提高。


自从装配式建筑逐渐兴起,建筑业开始流行一句话,叫“工人不动建筑动”。此前,更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叫“建筑不动工人动”。


“以前是工人在走来走去砌墙,现在是墙已经生产好了,工人安装拼接就行了。”高金龙是“同济劳务总队”负责吊装的队长,当了多年建筑工人的他感叹,“瓦匠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瓦匠,一切正在变化。”


“环保、高效、可操作性强,这是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根据预制装配率的不同,相同工程相同人数下,装配式要比传统工序的工期缩短不少,且无粉尘噪音。”高金龙十分清楚这种变化,也更清楚这种工艺上的变化对建筑工人意味着什么。


吊装工作人员要具有看图识图、精准定位等方面的经验,这对于每一名工人的技术操作、管理指挥能力都有着不小的要求。


“每个小班组有四、五个人,我们通过传帮带,使得班组内掌握其中的技术,都能成为核心人员,然后再进行班组评比,择优晋升。”高金龙说。


如今,由于装配式建筑而衍生出各种新型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工种,为建筑工人的成长打开了新空间,提供了新舞台。


培养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


记者了解到,在同济建设集团各工地上,每天的班前例会是一件严肃的大事。从站姿的标准化、衣帽的穿戴规范再到安全问题都会被反复强调。


“并非只有同济建设有班前例会,但我相信我们做的不比任何地方差。”同为同济劳务总队分队长之一的苏国强认为这并非“形式主义”,规范穿戴和操作是保障工人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优解”。


“荣誉感”“责任心”……这些在苏国强看来最能代表产业工人队伍特征的词汇,给工人和企业带来的是同一件事——提升。


44岁的苏国强,是吊装工作的“老手”,他在2020年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徽匠”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构件装配组团体、个人一等奖。2018年,同济集团产业工人代表队参加了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建设行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连接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优胜奖”。


事实上,只要有行业内的相关比赛,同济劳务总队参与的积极性总是很高,斩获的奖项同样很多。


“未来劳动力资源将会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建筑企业打造自己的劳务工人队伍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出路。”吴晓东说。


记者了解到,同济建设集团正通过开展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大赛、军事训练、每日班前例会等方式,实现劳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通过建立产业工人培训机制、组织拓展培训等活动,着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例如,同济劳务总队中大部分工人同时兼具吊装工、灌浆工、瓦工、木工等多重身份,在工程断档期,也可由集团协调从事其他工作保障收入。


而在同济集团运营的安徽首家建筑农民工创业孵化园里,“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和“平台建设”四大功能定位明确。也就在这里,一部分农民工正在悄悄地向着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转型。(记者 陈华)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