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很多书,研究过很多商业、军事、教育、创业、历史等领域的案例。我发现故事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但基本上最后的结果都归于两种人:一种是普通人,另一种是精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非常适合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如底层是生理和安全,顶层是爱和尊重,最后是自我实现。人与人的区别在于他追求什么样的层次,需要什么样的满足。如果我们能多关注思维、意识、行动、认知等。我们一般可以总结出九个不同点和大家交流。
1
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样,呈现正态分布:高,哪里不高;低,低。但是,人的成就是以权力来分配的,是一系列艰苦训练和正反馈积累的结果,最后的差距就像一朵云。
普通人和精英智商大致相当,但后者懂得用逻辑去实践。每一个结果,无论好坏,都是精英们改正的机会。因此,它们的增长呈螺旋式上升。
而普通人总是用情感占据大脑。不管他们做什么,第一个出来的总是直觉。他们对结果不够敏感,所以失去了很多练习的机会,然后反复犯错。
2
“完成”和“做好”是两回事。
这句话在商业上的逻辑是,完成意味着事件的结束,只对结果负责;除了要对结果负责,还要对影响负责,也就是说结果如何影响周边的关系、链条、用户。
据说有两个电话接线员,一个按部就班工作,不能说是不负责任,另一个一边工作一边创造概念。怎么说呢?工作完成后,后者会记录每一个来电,对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出最好的回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热情、敬业、及时等。
这种“小刻意练习”不仅能让客户得到想要的答案,还能让他们安心,自然对这家公司有好感。这为后续可能出现的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沃伦巴菲特说:“我从事金融行业超过30年,见过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中的精英必须热爱学习,即使是在业余时间。”
这个,其实不用说太多。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所谓跳起来要靠长期蹲守的许立,而量变到质变的前提是先有“量”。
如果你在你的领域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不要抱怨和气馁,而是问自己,你真的做得足够吗?
4
我采访了一个坚持跑马拉松的50岁大叔。在他的跑友中,有一位令人钦佩的女企业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她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按理说,她非常非常忙。然而,早在2016年,她不仅在业余时间跑了六匹马和五匹半马,还写了两本书。
相反,每天有多少人这样做
把“没时间”挂在嘴边呢?5

闲聊时,你应该能发现,基层员工基本的聊天素材,都是产品、事故或客户,他们的素材多是具体问题,哪个螺丝没找到,哪个扳手丢了。而对于问题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则评论较少。
而公司的股东、CEO或者董事会成员,他们聊天时多会聚焦到趋势和潮流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案例追寻问题的核心,并带领周围人做事。
因此,有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鉴别一个人是否有成为精英的潜质,就是看他的工作总结。如果他写的不只是完成了什么,做了什么等KPI数据,还包括自己工作对公司的影响、对行业的判断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样的人就具备精英视野。
6

打游戏的人都知道,厉害的家伙不一定玩了很久,玩了很久的不一定厉害。
好多90后的同事都爱玩“英雄联盟”,水平也是层次不齐,小A段位“白银二”已经打了6年,小B段位“王者”才打了1年不到,这中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这是“时间无效积累”的最典型例子。偶然间和他们聊起来才找到了答案。
甲打游戏就是为了消遣,和看电视、撸串、吃夜宵差不多。他在玩游戏时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和队友吐槽上。而乙是一段时间内,只练习一个英雄,而且他会把相关英雄的资料全部吃透,再到网上研究很多“大神”的套路,坚持模仿,不知不觉,就打到了王者段位。
别看只是个游戏,他表现出来的,就是精英思维。
7

美国社会学家 Herbert Gans 曾经有个研究,比较了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
他发现工薪阶层都只相信自己的亲友,对外面的人充满了怀疑。而中产和精英阶层的人,却没有那么强的亲缘意识,他们善于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都信奉社会规则。
8

普通人和他人的误会或摩擦,往往源于不理解,他没有意识到人和人的“差异化”。
精英往往更关注别人的特点和感受,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遇到问题他们会更冷静、更客观,不会发出类似“他怎么是那种人?”的疑问。
《天龙八部》中的一个桥段是武林大会。乔峰在大战之前对于兄弟的安排、属下的关照、旧友的寒暄、敌人的无情,拿捏得恰到好处,被视为金庸笔下最具胆略豪情的大侠,反观其它人却基本都是单线思维。太写实了。
9

在一段“全民公公”王健林的采访中:
主持人:“为什么人家去包二奶、赌博、奢侈,而你没有?”
王健林:“诱惑是肯定有的,诱惑是天天存在的,对任何人都一样。但如果一个人不能抵御诱惑,就不能成功,或者说他就不行。”
这是之前网上爆火的王健林一天的行程,足见自律。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一亿元之于王健林,只是小目标的原因吧。
那么,你的小目标是什么呢?搞懂下面这张图,也许能在你实现目标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