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C皮,制造业创业项目皮C管

上海制造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按照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条主线,落实多项举措。

7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开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号文(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相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比重,力争制造业发展速度高于“十三五”期间,高端产业重点领域由国际“跟进”向“并跑”“引领”迈进,以成为联动

“3+6”新型产业体系

“十三五”期间,上海工业总产值从33212亿元增长到37053亿元,年均增长2%;工业增加值从7110亿元增长到9657亿元,平均增速为2%。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实现“十三五”规划。

根据规划,在指标体系中,从经济密度、创新集中度、品牌展示度、数字化转型等维度提出了18个指标。比如,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翻了一番,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化突破数量达到300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数量达到50个左右,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增加100台/万人,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改造比例达到80%。

发展重点方面,要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6”新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三大主导产业力争在2019年“上海计划”的基础上规模翻番。

比如集成电路注重自主创新和规模发展,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能级。打造国家级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支持新指令集和关键核心IP,形成市场竞争力。制造、封测,加快先进技术研发,配套建设12英寸先进工艺生产线和特色工艺生产线,争创双产能。

人工智能,推动应用全面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制造业,支持企业引进开发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提供可推广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在打造六大高端产业集群方面,提出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增强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比如,到2025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规模2000亿元的传播R&D和制造业高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年产新能源汽车超过120万辆,产业规模超过3500亿元。

早在2018年,上海就发行了《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6月,上海再次发布《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根据赛迪咨询的《2020年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上海以总分84.4排名第一,再次夺冠。

CCID(上海)先进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陶传良在接受CBN采访时表示,从规划上看,上海注重工业增加值占比。“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占比25%,“十四五”提出基本稳定的要求。从重点产业可以看出,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张江R&D,上海制造”被明确提出,这一产业体系再次以时尚消费品为重点

环新格局。


例如,在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方面,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制造业发展,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能力,增强“上海制造”数字化竞争力。到2025年,建设20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打造300个AI+制造业示范性应用场景,建设25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完成1000+工业场景的APP化,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


“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双管齐下实现产业数字赋能。产业数字化作为经济数字化的重点,通过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对企业进行改造,最终以智能工厂和AI+制造业示范性应用场景作为呈现,务实推动制造业的升级。”陶传亮告诉记者。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几个不同层面中,经济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上海近日公布了《推进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力争未来三年,上海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6000亿元。


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区总裁石安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上海的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中国区的主场,他们希望通过上海这个重要链接来整合资源来服务上海的几大高端制造业,并立足上海辐射全国。上海的制造业 “十四五”规划也让像他们这样的跨国企业对智能制造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除了产业任务空间发展等内容,方案还特别提到了人才汇聚的具体措施。


方案明确,按照“人才+项目”的方式,以产业领军人才、产业青年英才为重点,加快引进培育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25年,引进培育1000名产业领军人才和产业青年英才,每年支持200名左右。


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人才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BOSS直聘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0海归春招求职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海归应届生同比增加72.9%,超过半数的2020届海归人才期望在一线城市发展。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稳居榜首(19.2%)。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孵化的企业曼恒数字董事长周清会对记者表示,高新技术企业和普通办工厂不同,最需要的就是吸引高端人才的能力。比如,他们公司的首席科技官(CTO)也是和周清会一样毕业后从外地来沪,由于专业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类相关,在别的城市不容易找到对口工作,就来了上海。“如果十几年前创业时没有吸引到一批高端人才的加盟,可能就失败了。而上海的这种集聚人才效益还在持续。”


就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吴金城表示,上海有全国52%的5G人才,全国40%的集成电路人才,33.7%的人工智能人才,全国25%的创新医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