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片网
每一个记者王彦丹每一个编辑谢欣
备受市场关注的退市制度改革终于落地了!2020年12月31日深夜,围绕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股票上市规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新退市规则”)等多项新修订的配套规则。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对重大财务造假退市量化指标的严格设置:将造假期限由3年缩短至2年;将造假比例从100%降低到50%;诈骗总额从10亿元减少到5亿元;同时增加了新的营业收入指标。在交易所发布新规后,证监会也发布了记者提问,称证监会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加强退市监管,加快制定相关投资者保护制度,加强对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退市等全流程、全链条的监管问责,推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落到实处。
九大退市新规要点,新增市值退市
以下是退市新规要点:1.新增市值将退市。若连续20个交易日总市值低于人民币3亿元,则市值退市。
2.面值退市标准明确为“1元退市”,并设置了过渡性安排:触脸而退的股票,“低脸”时间在新规出台前开始,按原规则进入退市整理期。
3.取消单一净利润和营收指标的退市指标。新规下,扣前/扣后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的,将被投放* ST,连续两年扣前/扣后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的,将被终止;退市风险警示如果一只股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将触及终止上市的标准。
4.重大违法财务造假新指标:连续两年发生财务造假,营收、净利润、利润、资产负债表虚假记载总额达到5亿元以上,占两年对应科目总额的50%以上。重大违法退市的连续中止,自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或者法院判决之日起,顺延至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法院判决生效之日。
5.新增规范性指标、信息披露、规范运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半数以上董事对半年报或年报不忠实。出现上述情形,公司在停牌后两个月内未改正的,将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再逾期两个月未改正的,终止上市。
6.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明确连续两年触及财务指标将终止上市。公司股票终止的,可转换债券同时终止。
7.交易退市没有退市整理期。其他类型退市整理期首日不受价格涨跌限制,退市整理期由30个交易日缩短至15个交易日。
8.关于重大违法行为强制退市,在新规出台前已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或决定书,可能触及重大违法行为强制退市的,适用原规则;新规实施后,如果收到相关通知,可以根据原有规则和标准,以2015年至2020年的财务数据判断是否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并根据2020年及以后的新规和标准,判断是否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9.深圳已设立风险提示板,具体实施时间另行公告。风险警示股和退市股在风险警示板上交易,并设置交易量上限。每天累计购买的数量
4.触及新规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按照新规实施风险警示。
证监会:确保既要“退得下”,还要“退得稳”
本次实施的退市新规可谓力度空前。在交易所发布新规后,证监会也发布了答记者问,对退市新规“点赞”。
证监会指出,自1999年《证券法》初步确立退市制度框架以来,证监会先后进行了4次退市制度改革,建立了与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相对完整的退市规则体系。但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退市不系统、不坚决、不彻底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年均退市率仍然偏低。一些已经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长期滞留资本市场,严重制约资源配置效率;一些严重违法违规的公司没有及时出清,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约束尚未有效发挥作用,交易类退市、主动退市案例不多,退市渠道较为单一。本次退市制度改革,坚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敬畏市场、尊重规律,加强与注册制改革的协同,吸收科创板、创业板退市改革试点经验,推动股价、市值等交易类指标发挥更大作用;侧重考量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推动"空壳企业"及时出清;明确、细化具体标准,增强规范运作类、重大违法类退市标准的可操作性。
沪深证券交易所全面修订了财务指标类、交易指标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退市标准,在全部板块取消单一连续亏损退市指标,制定扣非净利润与1亿营业收入组合财务指标;在保留"面值退市"等交易类退市标准的基础上,设置"3亿市值"标准;增加信息披露及规范运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的标准;增加重大违法退市细化认定情形等。同时,根据新《证券法》规定,取消了暂停上市、恢复上市环节,优化退市整理期等,提高退市效率。
总体上,本次沪深证券交易所修订后的退市规则,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资本市场整体环境、加速优胜劣汰、强化投资者风险意识、引导理性投资具有积极意义。
证监会同时透露,已对富控互动等公司通过财务造假规避退市立案调查,后续还将对类似案件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还将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合作,有效克服退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
另外,证监会指出,应退尽退并不是简单地追求退市数量,退市也不是唯一的惩戒手段。严格执法一方面要做到有错必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过罚相当,要实事求是,辩证、系统地考量上述关系。沪深证券交易所落实改革要求,合理设置退市标准,既充分发挥退市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作用,又与整个监管体系有机结合,综合利用诚信档案、监管措施、行政处罚、移送刑事、集体诉讼等多种工具,在尽量减小投资者损失的前提下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体化追责。今年,新《证券法》已经大幅提升了行政处罚金额。近日,全国人大已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大幅提高了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行为的违法违规成本,首单集体诉讼案件已正式启动,证监会正在加快制定责令回购等配套投资者保护制度,确保既要“退得下”,还要“退得稳”。
退市新规下多家上市公司保壳压力巨大
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对退市制度完善呼声不断提高,2020年已有多达14只个股因面值不符合规定而退市,最新的一家是*ST刚泰。2020年12月29日,*ST刚泰股票因触发面值退市规则,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ST刚泰成为2020年第19家被终止上市的公司,也是2020年第14家面值退市的公司。
*ST刚泰将于2021年1月7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时长30个交易日,涨跌幅限制为10%。2020年12月31日,*ST刚泰报收于每股0.50元。
此外,多家*ST公司在年末公告了风险。12月29日,*ST天夏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股价已连续10个交易日(2020年12月16日~2020年12月29日)收盘价格均低于股票面值(即1元),若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不含公司股票全天停牌的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公司股票存在被深交所终止上市交易的风险。12月29日晚,*ST宜生也公告称,公司股票已连续11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均低于股票面值,存在终止上市风险。
而在12月以来,有多达146只ST、*ST个股出现下跌,有16只跌幅超过20%。且这些跌幅超过20%的个股中,多数三季报已经出现巨额亏损,如*ST刚泰前三季度亏损6.23亿元,*ST中新亏损3.90亿元,*ST金洲亏损25.95亿元。在退市新规下,这些上市公司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保壳压力。
此外,由于退市新规有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将被戴上*ST,连续两年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将被终止上市;退市风险警示股票被出具非标审计报告的,触及终止上市标准等规定,从三季报来看,部分上市公司可能因收入或净利润指标不达标而面临危险。
据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有76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对应净利润也多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目前两市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最低的是创业板的吉艾科技,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0.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4.43亿元,而2019年该公司已经亏损11.91亿元。另外,吉艾科技在三季报中预计,2020年年报仍为亏损。在退市新规下,诸如吉艾科技在内的经营不善公司保壳压力也不容乐观。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