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潘潘忙于各种和解。
在查看报销单的记录凭证时,她打开了七八个窗口,不停地输入报销信息,一整个下午都在填写重复的项目清单.
总结工资报表和纳税报表的时候,整个公司有几百个人,她就是一栏一栏复制粘贴。
抬头一看,发现同事都下班了,整个办公室只剩下我一个人。
潘潘叹了口气,只能继续敲击键盘。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终于整理完了。电脑突然死机,我大部分时间输入的信息突然消失了。
潘潘突然愣住了,整个人瘫倒在椅子上,他的情绪完全崩溃了.
月底,领导公开表扬了潘潘的辛勤工作,但不是她获得了月度优秀员工。
像潘潘一样,我们都知道如何在工作中投入时间和精力,积累工作经验。
Gradel在《异类》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是不平凡的,不是因为他们天赋超群,而是因为他们不断努力,万小时的训练是任何人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必要条件”。
但是随着事务性工作的增加,我们逐渐开始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每天重复的机械工作上,但是我们的工作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才发现并不是我们自己得到了加薪和升职。
一、工作要学会“偷懒”
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自然界的蚁群中总有一些蚂蚁是懒惰的。当大多数蚂蚁都在勤劳地寻找食物时,这些懒惰的蚂蚁却在四处张望,“偷懒”。
但事实上,一旦蚁群遇到食物问题,提供新食物来源的就是懒惰的蚂蚁。不是他们不工作,而是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调查上。
因此,蚂蚁群体中懒蚂蚁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工作也是如此,学会偷懒,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才是聪明职场人的选择。
二、量变是基础,质变才是目的
任何一项工作技能都需要反复积累才能发生质变,但量的积累不一定自然导致质变。如果你想更专业,你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计划和实施。
贾加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工作不到两年,她就被提升为文案。我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淡淡地笑了笑,然后给我看了一些她做过的工作项目。有100w爆料文章和10W活动策划数据。她说:“因为我不愿意只做一个文案就完成工作任务,我想做品牌总监。我知道走上品牌总监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成果。”
量变是基础,质变是目的。不要让自己陷入量变的泥淖
潭,却看不到质变的未来。在自身工作之上加以拓宽,不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在部门里、公司范围里寻找有助于你实现目标的榜样去学习。
在自身工作内容里加以深化,领导布置任务,希望收到的反馈是100%的完成,而你需要做的就是给出120%的反馈。

三、向上管理提需求
淼淼在一家创业型互联网公司工作,眼看着曾经的同学一个个都走上了管理岗位,而自己却空有一个主管的职位,没有团队好带,也因此觉得要往管理线上走,除了跳槽似乎没有其他的方法。
其实,还有第二种更有效的选择:向上管理提需求。
古典曾在《超级个体》里讲过一个故事:
某次他在香港应邀参加一个国际大公司的酒会,过了一会,他们的CEO来了,会场中的中国人都是下意识地往后退,因为他们觉得老板是权威;很多老外,即使是年轻人,也下意识地往前凑,他们觉得老板是资源。
这一进一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把上司当成权威,先把自己降了一级,把上司当做前进的助力,才是正确的认知。
上司除了管理的义务,更有提供员工资源和帮助的义务。当你能力足够强,找上司提需求,要求以你为主组建一个团队,或者招实习生帮助你完成事务性的工作,有头脑的上司一定会答应。

总而言之,如果总是做重复性的工作,关键原因其实不在于工作,而在于你自己,想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深化,势必要将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把事务性的工作交代给自己的下属或实习生去做,自己则去专心研究核心的技能。
如此,自己才能实现职场里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