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城破解 创业城汉化版

本报记者邱海红

江苏泰州中国医学城

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部委省共建的医药高新区.位于江苏泰州的中国医学城,曾经是光芒万丈的众多“金招牌”。然而,在现实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仅在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苏南强市苏州,苏北新秀连云港,都在同一条赛道上争夺位置。

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危机感徘徊。为此,台州在近两年开启了中国医学城的“二次创业”。近期江苏省“两会”期间,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市长朱立凡“有备而来”,为中国医药城“再出发”再添一把“火”。

泰州代表团成员史立军、叶东华、孙宏建、王春香共同建议,江苏省委、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医疗城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国医疗城的先发优势,加快发展省内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

朱立凡建议,深化省省共建机制,统筹科教资源布局,整合开放发展政策,将泰州打造成为崛起的苏中医药产业增长极,为全省乃至全国医药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本报(www.thepaper.cn)注意到,此前,为加快中国医药城“二次创业”,打造泰州产业核心竞争力,泰州还大刀阔斧地将医药高新区和高港区“合并”,并将这一合并板块定位为泰州“特区”。

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表示,医药健康产业正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蓝海”。台州的医疗产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独特条件,在“十四五”新轨道上最有希望、最有可能赢得未来。台州必须充分发挥城市的力量,建设中国医学城,打造中国领先的地标产业。

坐拥“国字号”金字招牌

2006年,中国医药城(又称“泰州医药高新区”)在一片荒地中诞生,成为江苏省最早推动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城市之一,为泰州未来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型医药产业抓住了机遇。

几年后的2009年,中国医疗城升级为国家级医疗高新区,上升为中国第一个以医疗健康产业命名的高新区。一年后,它被提升为科技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苏省共同建设的高新区。

根据台州官方的说法,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医药城已经成为台州的产业名片,初步形成了创新要素集中、产业链完整、综合配套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集群。

目前,已有8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医药研发机构集聚,雀巢、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等120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落户,4000多名国内外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汇聚于此。

2020年全国抗疫期间,中国医疗城将精彩上演。疫情发生两个月后,泰州有600多万份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和各种防疫物资,紧急赶往湖北等地。其中,石硕生物在全球首次公布新冠肺炎的基因序列后,仅用3天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江苏省首个合格的病毒检测试剂。

据泰州官方披露,2019年,泰州医药产业总量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占江苏的四分之一,其中医药产业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连续16年领跑江苏。

医药强省内的“群雄逐鹿”

十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变化。

作为医疗队的强省

qid="6538713881211049230" mention-index="0">无锡八大医药集聚地,这些区域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占全省总量的95%以上。


连云港的实力,可与泰州媲美。前者规模虽然只有600多亿元,但却是个“特长生”,产业特色明显,坐拥恒瑞、正大天晴、康缘药业、豪森“医药四强”,能和泰州的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和苏中药业相抗衡。另外,近几年,连云港还在紧锣密鼓地打造“中华药港”,试图建成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


“最强地级市”苏州携风雷之势杀入赛道。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直奔两千亿而来,初步形成以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核心,带动高新区医疗器械园、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吴中生物医药园、太仓生物医药园等园区多极发展的格局。


2020年4月,苏州还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一号产业”,提出对标“波士顿”,力争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打造苏州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成为国际知名、国内最具代表性标识度、最具影响力竞争力的“中国药谷”。


省会南京作为副省级城市、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凭借区位、科教人才、研发等多重优势,一发力便堪称“后起之秀”。当前,该市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一谷、一镇、三园区”的集聚效应,即南京生物医药谷(江北新区)、南京生命科技小镇(江宁)、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栖霞区)、高淳医疗器械产业园(高淳)、南京新材料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区。


2020年9月,南京还制定“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地标行动计划”,2025年将目标锁定为:产业规模5400亿,并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打造“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以“医药特区”决胜未来


同处在被称为“苏大强”的班级,没有哪个城市甘心落伍,进入医药产业的潮流中自然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那么,泰州如何避免“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发展的压力和严峻的形势,实实在在地摆到了面前,不能视而不见,要有勇气敢于直面。”2019年12月,刚刚履新泰州市委书记的史立军在调研板块时,提及泰州医药高新区“二次创业”议题,并表示要“鼓足干劲、奋起直追”。


借鉴苏南高新区发展的经验,2020年底,泰州将医药高新区及其所在的高港区“合二为一”,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方式,因而让医药高新区实现了扩容。紧接着,曾任兴化市委书记的叶冬华升任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港区委书记,开启了两区实质融合的步伐。


根据中科院科学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相关专家的研究,上述“政区合一”模式可为高新区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以行政区更广阔的土地空间,支撑土地开发运营模式、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的用地需求,同时能以行政区的政策、环境配套,支持、推进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澎湃新闻注意到,对于泰州来说,“两区融合”最为直接的意义,在于将原属于高港辖区的扬子江药业拥入怀中,发挥这个位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首药企的龙头引领作用,短时间内实现产业规模的跃升。


“(泰州要)加快推动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融合发展,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打造全国领先的地标产业。”2020年12月31日,泰州市委全会提出,将中国医药城定义扩大到泰州全市域,泰州医药高新区是中国医药城的核心区。“目的就是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医药产业,形成以医药高新区为龙头、各市区各有侧重、全市域竞相发展的医药产业格局。”


史立军表示,融合后的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既不是一般的城区,也不是一般的园区,在定位上应该是泰州发展的‘特区’”。要聚焦“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医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幸福泰州的示范区。


2021年1月4日,在高港区党政联席会议上,刚走马上任的叶冬华表示,“两区融合”不是1+1=2,是1+1=1,这个1是螺旋上升的1,是体现进步基因、形成向上力量的1。“要勇于破除体制、机制壁垒,让内部运转产生质的变化。”


如何破解产业创新难题?


新药研发具有“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良好的政策和创新环境,对推动医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就泰州而言,正如前文所述,泰州医药高新区是由部省共建,已争取到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可谓是独具先发的政策优势。但是,据泰州市长朱立凡称,随着时间的推移,部省共建的促进作用有所弱化,一些先行先试政策不再落地,一些改革试点缺少后续跟进,相关机制亟须巩固完善。


另外,泰州地处长江以北,不靠上海、不靠南京,尚无高铁线路经过,区位、交通等短板决定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再者,本地虽然有泰州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等本科院校,但科教资源远不如苏南发达城市。


如何通过召开部省共建的机制,争取政策支持,强化泰州医药产业的先发优势;如何通过“内培外引”的手段,满足医药产业的人才需求,提升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泰州必须破解的课题。


为此,在近期召开的江苏省“两会”上,泰州市党政“一把手”齐上阵,为争取政策支持“呐喊”。他们各自提交建议,呼吁加大对泰州中国医药城的支持力度,将泰州打造成为崛起江苏中部的医药产业增长极,做大江苏省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


在完善部省共建机制方面,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建议,建议省政府支持建立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参与的部省共建中国医药城联络员会议机制,增加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完善部省共建机制的作用。泰州市长朱立凡建议,支持泰州与四部委下属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争取更多创新资源、试点政策、指导支持。


在弥补科教资源短板方面,史立军建议,借鉴湖北省在东湖高新区建立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模式,由省委、省政府牵头,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医药领域优势学科,在中国医药城建立泰州生物医药研究院,加快集聚海内外生物医药高端人才,推进我省生物医药应用研究开发。


朱立凡进一步建议,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正式招生的基础上,推动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在泰设立研究生院,争取国内一流大学和顶尖研究院所在泰州设立医药产业研究院所、院士工作站等,将中国医药城建设成为该省生物医药产业实践基地,提升中国医药城源头创新能力和产才融合水平。


责任编辑:李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