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正在腾飞的郑州,需要更多有才华的人,才能经得起潮流的考验。
9月15日,由郑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在中原科技城政策发布会现场公布,结合郑州实际,针对人才痛点,打通政策堵点。继2015年“1125人才集聚计划”、2017年“智汇郑州”人才工程之后,郑州人才新政“3.0版”启动。
只有国家建立了,政府治理了,产业兴旺了。
此次人才新政“升级版”,旨在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精准的举措,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把郑州打造成一流人才的聚集地、培养之地、职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种好梧桐树,只等凤凰飞。
第一部分:五类人才支持特殊的层级分类和精准的政策
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需求。郑州将实施分层、精准、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在项目引进、人才帮扶、生活保障等方面出台“全国最好”综合政策,最高综合帮扶1亿元。
——国内外高端人才支持项目对郑州市企事业单位新引进的国内外院士、国际知名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A类)奖励500万元,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在国外著名高校担任副教授以上职务的优秀青年人才(B类)奖励200万元。支持建立高水平项目技术团队,实施原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根据创业项目的落地发展情况,市、区县(市)两级财政将提供最高2000万元的项目资金。对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的战略性科技人才牵头的“团队项目”,采取“一案一议、专事一办”的方式,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补贴。
科技领军人才支持专项——项目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依托郑州市企事业单位,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在创新创业一线年轻活跃、有成长潜力的本土领军人才(C类)和突出贡献人才(D类),分别奖励50万元和20万元。对于符合郑州市产业发展布局,以技术、项目、资金在郑州创办企业的领军型创业团队,市、区县(市)财政部门给予最高500万元的项目资助,对已获得股权投资机构投资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对于依托郑州市重点企业和R&D机构平台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创新领导团队,市、区/县(市)两级财政将为项目最高提供300万元。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组长可认定为D类人才。灵活衔接海外人才资源,以项目形式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团队并取得显著效益的,单个项目给予引进单位最高60万元的资助。
行业骨干人才支持专项——制定重点行业急需人才名单。在郑州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中,根据能力素质、紧缺指数、薪酬水平等指标,通过积分评价,遴选出急需的技术水平高、从事企业核心业务的人才,2年内奖励5-10万元。深入实施优秀企业家试点计划,培养一批懂管理、善经营、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企业家。
青年人才扶持专项——完善青年人才普惠性扶持政策。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研究生、本科毕业生、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毕业后3年内(优秀留学人才毕业后6年内)来郑工作的,生活补贴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标准发放,最高发放36个月。更为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可申请最高40万元的自主创业担保贷款,合伙经营或组织创业的可获得最高200万元的担保贷款。对于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郑州从事博士后研究,对设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博士后工作平台的郑州用人单位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补贴,重点保障博士后研究工作。对博士后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的生活补贴,将国(境)外优秀博士生活补贴提高到15万元,资助期限为2年。对从郑州市企业引进或出境到企业工作的博士后,给予20万元补贴,对国(境)外优秀博士后的补贴提高到30万元。每年选派和资助一批青年人才出国进行长期培训和深造,根据培训时间和水平给予人才3-10万元补贴。
名师名医支持——专项建立名师名医梯级培养体系,三年内遴选100名左右成长潜力强、引领专业学科发展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每个培训周期将给予每人最高20万元的培训资金,支持人才成长为省级、国家级专家。三年来,遴选人才培养项目约100个,通过高级研修、精英讲堂、行业沙龙、学术交流等方式开展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培养业务骨干人才约2000人。按照常规班、重点班、示范班,对培育项目给予5-30万元项目资助。支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学科建设,加大知名专家引进力度,参照市级人才灵活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团队)
定体系自主设定分类标准,单个人才(团队)按不超过其薪酬的40%给予引才单位最高50万元补贴,同一单位每年补贴金额不超过200万元。PART2:加快集聚一流研发创新平台
郑州市将把引平台、引机构作为集聚人才主攻方向。
打造一流科创园区。依托中原科技城建设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打造为全市人才最密集、产出最高、最有活力的人才特区。各区县(市)围绕32个核心板块发展,分别建设以集聚人才为定位的创业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格局。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郑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最高可给予新型研发机构1亿元支持。以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标,推进人才、平台、园区等核心要素协同配套,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核心技术团队控股、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模式,支持科技人员享受更多技术升值收益。对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团队带头人,可根据业绩贡献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在人才计划中给予优先支持。
着力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分别给予500万元和10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优秀国家级研发平台给予200万元一次性补助。支持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亿元的新引进企业在郑州市设立研发中心的,经评估可给予不超过研发中心建设总投入30%、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补助。
优化布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创业载体,对新认定(备案)的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专业化)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提升“郑创汇”等创新创业大赛影响力,对获奖落地企业给予5万—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发掘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
PART3:产才融合 构建海内外引才网络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根据《意见》,郑州市将突出产才融合,健全完善人才引育工作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将有所创新,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市场导向、科学精准的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在重点产业领域引入企业质量效益、人才薪酬水平等市场评价要素,对年纳税1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中新引进的技术研发人才,可依据薪酬层次认定为相应高层次人才。在郑州市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中,探索开展经审核备案后的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
构建海内外引才网络。郑州市将搭建面向全球的引才网络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绘制高层次人才分布地图,掌握行业领域创新动态和人才信息,助推人才项目精准对接。依托重点企业驻外机构、中介组织等设立人才联络站,统筹海外人才资源,对人才引进成效突出的,给予20万—100万元奖励。同时,重点联系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人才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发挥集聚人才的龙头带动作用。
畅通人才流动的渠道,郑州市将探索推行聘任制公务员,在专业性较强且工作需要的政府机构设置聘任职位,精准选聘专业化人才,拓宽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吸引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派博士服务团到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基层企事业单位等一线挂职,对服务团成员给予每月2000元生活补贴。
PART4:留才用才 全方位服务人才
完善爱才服务,营造惜才氛围。
只有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其安心创新创业,激发其创新活力。
住房有保障:郑州市将对A、B类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15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或提供不超过200平米、150平米的免租住房。对C、D类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首次购房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毕业生,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首次购房补贴。综合运用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等方式,租购并举为各类人才提供安居保障。符合条件人才轮候公共租赁住房期间可享受相应货币补贴。
服务更全面:更好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优质教育需求,就读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由户籍地或居住地所在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免试相对就近原则,提供学位保障。A、B类人才子女按人才意愿优先安排,C、D类人才子女根据人才意愿予以照顾。人才子女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分类给予适当照顾。健全完善外籍人才签证、居留等出入境便利化措施。
创业有底气:郑州市将建立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容错免责和管理机制。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凡决策和实施过程合规,勤勉尽责、未谋取非法利益的,不因资助项目失败追究决策责任。对潜心科研、扎根创业的人才给予充分信任,创新创业过程中确因不可预知风险造成的探索性失误、失败,未达预期发展效果的,予以宽容和责任免除。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任期评估、管理考核和退出机制,高层次人才一般任期3年,期满后符合相关规定可继续享受服务保障。
PART5:凝聚合力 强化人才工作组织保障
《意见》提出,郑州市要将人才发展纳入全市综合考评范畴,计入党的建设专项绩效考核成绩,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人才工作者给予通报表扬,推动人才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同时要求,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2名专家。健全人才荣誉激励机制,申请设立“黄河人才奖”,对实现重大科研突破、重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产业发展培育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给予通报表扬奖励。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优先推荐为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组织开展“郑州市优秀专家”评选,给予入选专家每人3万元技术津贴。
《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