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发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2年)》。规划未来五年,上海将帮扶引领5万名成功创业者,建成市、区两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300多个,特色创业社区80个。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报道,2009年至2017年,上海连续三年实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帮助和引领10.6万名成功创业者,带动82.5万个就业岗位。上海市民整体创业活动率也从2008年的7.4%上升到2017年的12.6%。
为确保创业带动就业取得更显著成效、工作更可持续、更有利于目标任务的实现和考量,新一轮行动计划实施周期由原来的三年延长至五年。同时力求“全过程覆盖”,聚焦创业准备、企业成立、企业开办、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提出了加强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创业便利度、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促进创业企业创新发展等措施
新一轮行动计划聚焦重点,明确了目标的三个维度:一是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建议未来五年上海要帮助和引领5万名成功创业者,三年内成立的创业组织每年将创造不少于30万个就业岗位。第二是创业活动的目标。建议上海居民创业活动率保持在12%以上的活跃水平。第三,发展创业载体的目标。园区方面,有市、区两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300多个;校园方面,创业指导站规模已达80个;社区方面,有80个特色创业社区。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报道,随着创新创业的兴起,上海的创业者日益多元化,中青年创业者数量明显增多。海归、海外人才、外省市人才来沪创业的热情普遍较高,而上海原有的政策措施则重点针对本市青年大学生和户籍人员。此外,初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整体难以生存和发展,稳定就业能力不强。
针对这些问题,新一轮行动计划在四个方面实现了政策突破和创新。
一是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和利息补贴政策。一是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扩大到本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家和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上海市企业家;调整本市符合条件的青年大学生、在本市高校就读和毕业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本市非居民青年创业担保贷款目标范围。二是进一步增加个人免担保额度。三是完善利息补贴方式,针对不同贷款类型实施不同的贴息支持,提高贴息利息,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整合完善创业组织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调整政策对象范围为本市注册职工、在本市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非注册职工和境外人才3年内在上海成立的创业组织,进一步提高补贴额度上限。
三是完善创业场馆租金补贴政策。一是对开办经营性场馆实行更加灵活精准的租金补贴政策,鼓励各区按照市本级补齐基础差、区本级补齐差额的原则,重叠区域租金补贴政策。二是将创业场馆租金补贴政策延伸至创业团队“场站费”,对进入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并在孵化期间成功创业的团队给予一定额度的场站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