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刘鹏
编辑|刘晶
北京时间11月19日晚,成立4年的完美日记登陆纽交所,市值达到惊人的122亿美元。在这场赢家众多的资本盛宴中,真格基金尤其不容忽视:四年前,完美日记“只有一个BP”时,方爱之果断投资,一年后破例再做一轮投资,陪伴这家公司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现在,完美日记已经成为正格成立以来回报最大的投资。
关于方爱之,它不仅仅是“一个拥有数十亿公司的天使捕手”。
“一个机构是一个人影响力的延伸”。说真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人”是许小平先生。但是方爱之重塑了真相。
“闭着眼睛都会投”的人
当然,最吸引人的投资是“砸”,但更吸引人的是你砸了你认为应该砸的——,而不是靠运气。如果这个投资还在天使阶段,那简直就是一个奇怪的说法。
对于正格基金创始合伙人兼CEO方爱之来说,完美日记就是这样一笔完美的投资:“正是我要找的”。
北京时间11月19日晚,完美日记登陆纽交所。这家专注于国货美容产品的公司,上市当天市值突破122亿美元,——是真格基金成立9年以来回报最大的投资。但更重要的是,完美日记被认为是“最典型、最美好的案例”:它完美契合了天使基金的投资理念,天使基金的第一策略就是以人为本。用方爱之的话说,“我们所有关于看人的东西都被大卫和他的团队证明了”。
早在2016年8月,黄金凤给方爱之发了一条微信,告诉她自己创业了。偏偏方爱之刚到深圳参加一个活动,马上就和正格基金董事总经理刘源一起在深圳一家酒店的大堂见到了黄金凤。然后,在“谈了不到一个小时”之后,方爱之甚至没有参加集成电路会议就给了终端服务。
在某种程度上,此时只有一个BP的黄金凤是一个非主流企业家。今年中国投资者对TMT行业着迷:共享经济、人工智能、文化消费等领域风生水起,但大消费尤其是消费品牌行业却无处可寻。黄金凤想做的是特别冷门的美妆——。此时被视为“天花板低、大品牌多”的行业,很多投资者都不敢回避。
黄金凤在真品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消费企业家:他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但他对宝洁公司“最神秘”的CMK市场研究部很有兴趣(这篇文章至今可以在网上找到),毕业后就加入了这个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公司。在哈佛读MBA期间,黄金凤曾经问过以留学闻名的许小平,是应该像首席运营官一样留在帝国泥坊,还是创业。许小平劝他:“先学习再战斗”。后来方爱之也认识了黄金凤,介绍人给的评价是:“极其可靠,非常乐观”。
深圳会议给方爱之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这一天,黄金凤没有单独去开会,而是带来了搭档陈玉文——。陈玉文之前是A21(男装品牌)的创始人,研究流量、产品和电商。“他当时就有这种团队意识。一个人可以做出好的产品,但你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才能真正做出品牌。”事后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天的完美日记有近20个合作伙伴,放眼中国任何一家公司都值得称道。
"大卫(黄金凤)是一个不管做什么都会闭着眼睛投票的人。"方爱之对36Kr说。没错,让方爱之扣动扳机的还是她加入真品后“看人”的自我训练技巧。
如果把时期画在这里,完美日记无疑是一笔真正美丽的投资。但真实的东西也为它“破例”了。
到2017年春节,完美日记融资举步维艰。尽管方爱之向黄金凤引入了几只“投资于品牌或电子商务的基金”,但大多数人的反应是“这个项目太小了”。在融资方面碰壁的黄金凤曾经卖掉了房子
想法。“我说你千万别。”直觉告诉方爱之,黄锦峰“肯定能成”,还是因为她对人的确信:“不是因为赛道好什么的,就是觉得他个人、团队都非常努力,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有那种很放心的感觉。”尤其打动方爱之的是,黄锦峰是一位“非常主动沟通”的创业者,无论是北京或香港,只要有机会黄锦峰一定会找她更新公司进展。但对其时掌管资金总额只有1.5亿美元的真格来说,虽然平时也会追投老项目,但以连续领投的方式追加投资单个项目是“极少见的”。于是,方爱之找来了新加入的合伙人戴雨森也去见见黄锦峰。巧的是,作为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的戴雨森既有美妆也有电商的经验。“雨森觉得所有的思路都非常正确,玩法也是对的,他非常positive(积极)。”方爱之吃下了定心丸,果断再投了100万美元。
据36氪了解,最高时,真格一度占到完美日记21%的股权。
对方爱之来说,这还是一笔颇有宿命感的投资。4年前初见黄锦峰时,她已经怀孕9个多月,这是她生产前“最后的一个项目”。几天后,方爱之的女儿就出生了。
投资“产品化”
如果套用真格的投资哲学,投中完美日记并不能说是真格的“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必然,“我们总结出的所有经验教我的事情就是要投这样的团队。”但方爱之确实也意识到了挑战的存在。
历史上,真格一直坚定执行“看人”哲学,并依靠广撒网式的sourcing策略,抓住了相当多过去十年里最受瞩目的公司:比如英雄互娱、小红书、出门问问等。但随着中国创业生态的日异月殊,“Copy to China”红利的退潮,创业者的来路日渐复杂而多元。真格如何保证它的策略一贯有效?
真格确实有过迷思。2019年2月到3月期间,他们全体“停产”了整整一个月,请来了沈南鹏、刘芹、张震、陈小红等圈内大佬分享投资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strategy,都非常厉害。”但方爱之反倒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我们跟他们太不一样了,他们那一套东西我们未必学得来。”王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也曾经跟她说过:“你就得做跟别人不一样的,要跟别人一模一样,你就无法胜出。”
方爱之顿悟:“真格必须继续坚持差异化。”
一度,真格考虑过一些转变:比如做大规模,强化行研(像每一家VC都强调的那样),他们甚至还极速扩张过团队。如果说以上种种都是真格为了“避短”而做的加法,那真格此刻做的则是减法——
阶段上坚持“只投天使”。“非常明确要当first check(第一笔钱),坚持自己找项目,不依靠FA,不鼓励去看市场上的项目。”方爱之说,他们内部还设了一个专项奖:一年内天使轮涨幅最高的项目直接奖励1万元美金。
团队上大幅精简。巅峰时真格投资团队拥有近30人,如今缩减至20人,并且不再是单纯地以领域为界,而更着重个人的资源禀赋。
更大变化来自于sorcing策略。外界以前最大的认知是,真格是一家与“海龟”深度捆绑的机构,但如今他们把创业者分为四类:小天才、老司机、操盘手(公司高管)和技术派。“是雨森把徐老师这套人的理论提升了。”方爱之将此归功于“非常擅长思考总结”的戴雨森。很显然,相较于此前更熟悉的海归名校背景,创业尤其是本土创业经验的权重被提高了。
在方爱之的描绘中,这是一种将投资“产品化”的思路。“真格有一系列产品针对不同的人群。比如说我们的品牌可以帮助我们去找更大众的市场、媒体;真驿站/真格星球可以触达小天才、技术派;鸵鸟会是针对老司机和操盘手这个人群……每个人群都会有对应的‘产品’来帮助我们找到。”
一定程度上,这与她曾为徐小平的识人相面之术总结的“13项标准(后被真格简化为3C、4L)”是同一逻辑。
重塑真格
爱默生曾说:“一个机构就是一个人影响力的延伸”。在真格,很长一段时间里的“这个人”是人见人爱的徐小平老师。但某种程度上,身为真格基金CEO的方爱之已经重塑了真格。
徐小平天性烂漫、激情四射,投了80个项目竟“连excel表格都没有”。但正如方爱之对真格“产品化”所昭示的——大学读经济学、曾就职于投行的她,显然是个更极尽的理性主义者。
一个被重复过很多遍的例子是:当年为了将徐小平的看人之术“沉淀化”,方爱之请徐小平逐个复述对近100个创业者的取舍过程,据此总结了包括领导力、决策力、视野等在内的13条因素,然后下发给真格的所有投资人。
从这一点来看,也就不难理解真格最近几年的一系列变化:比如通过产品化和因人制宜的策略去寻找项目;每周一次“真人”会议分享复盘大家对人、项目和行业的判断经验,让整个团队对于“看人”这件事不断认知更新和升级。
真格也重塑了方爱之。
曾经,这是一个“要强”的、害怕失控的女孩:高中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眼看几个朋友收到面试通知,她坐不住了,一个电话直接打到哥大招生办:“我几个同学都收到(通知)了,我为什么没有收到?”她不知道的是,她的录取通知书只是还在路上。“想要的事情我一定会特别努力去追,不管是一个项目还是一个目标,我会很要强。”
但矛盾的是,天使投资人这个职业往往会消减这种控制感。毕竟,当你将真金白银给予创业者之后,真正决定公司生死的是创业者,投资人往往力有不逮。“是的,我不觉得我真的能改变一个项目。”方爱之坦承,她变得更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而更多地对创业者赋予信任与等待。
过去一两年,中国基金行业全面进入“全垒打时代”,尤以早期市场为甚。在大型基金的超级武器——可怕的资产管理规模之下,真格无疑要面对更惨烈的战局。尽管方爱之认为现阶段大家“还是主要是合作关系”,但她也承认这将倒逼真格更加强化对“差异化”的坚持,“必须把触角伸到更前面,把关系网织得更细密,更早发现水下的项目。”
伴随着完美日记的IPO,方爱之或许也将实现她做投资9年来“一直特别期待”的——一家单笔回报超10亿美金的公司。
但在方爱之看来,这并不是令她“最兴奋的milestone(里程碑)”。“特别开心的时刻都是这样的:完美日记给我们寄了一箱口红眼影,钟薛高给我们寄过一箱冰淇淋……”
这是一份纯粹的来自用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