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比中光创始人兼CEO黄元昊在实验室组织技术攻关。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奥比中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元昊。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元浩在公司业务会议上发言。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元昊出席在广州、深圳举办的“双城联动”论坛。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陈宇轩)1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号发表了一篇题为《“追光”青年黄源浩,争做3D传感赛道领跑者》的报道。
对于“80后”黄元昊来说,2020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无疑是入选“深圳经济特区40年40人”,成为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先进模范人物之一。
有他在,有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创办的企业也比较有影响力。能够与他们站在一起,黄元昊心里明白,这并不意味着他取得了那些开拓者的成就,而是得益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核心科技的重视和时代对自主创新的鼓励。
出生于广东,毕业于北京大学,成为光学测量领域的青年科学家。7年前,带着“科研成果必须走向工业”的决心和光学领域的核心技术,他一头扎进了3D传感的国际舞台。
如今,他创办的奥比中光公司在人工智能3D传感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与微软、苹果持平,全球客户超过3000家,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小标题)创办一家“远视眼”企业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黄元昊的心态。——关注长期是他2020年最大的洞见。
“疫情的影响让人们的心态更加平和。过去,我们急着做事。现在我们不能只关注短期的进步。我们必须摆出‘高瞻远瞩’的姿态,多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着想。”黄元昊说。
黄元昊之前并不这么认为。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奥比中光有着“一路狂奔”的历史。
2013年1月,在深圳南山区一间160平米的办公室里,黄元昊开始了3D传感技术的研发和积累,天使投资上千万元。自主设计开发的关键是一个核心和一条线:核心是3D深度传感算法的核心芯片,线是3D传感相机模组的生产线,都是硬骨头。
当年,黄元昊和他的团队“急着”搞研发,“急着”跑市场,“急着”要“996”甚至“007”,除了睡觉,不敢浪费任何时间。
在技术攻关最重的时候,由于连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黄元昊不得不预订机票酒店,强迫自己算法团队的负责人休假。
资金永远是初创企业的“生命线”。在Angel投资所剩无几,没有拿到A轮融资之前,团队曾经遇到账面资金“吃紧”的情况,让黄元昊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2014年初,奥比中光决定进军3D传感底层技术,成立了专门从事芯片研发的独立部门。然而,当时公司的账户只有几百万元,连一个芯片的成本都不够。
在这样的压力下,公司的每一个细胞都必须高速运转。经过团队的努力,2015年,奥比中光自主研发设计的3D传感器摄像头生产线建成,打破苹果,
="124374" qid="6537399273510671630" mention-index="1">微软、英特尔等公司的垄断,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可以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的企业。在奥比中光,所有人都把2018年看作是关键的一年。那年春节,奥比中光的手机项目部和跨部门提供支持的200多名员工,只休息了三天,就是为了抓住与OPPO公司合作的机遇。最终,奥比中光的3D结构光摄像头模组成功嵌入了OPPO发布的新款手机Find X,这被认为是检验奥比中光技术实力的“关键战役”。
“经此一役,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团队能力的大提升。”黄源浩说,做出产品不难,但量产非常困难,手机出货量动辄几百万台,对3D结构光摄像头模组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对公司深度整合产业链的要求也非常高。
如今,奥比中光拥有3D感知专利超800件,专利申请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了一家对结构光、TOF、双目视觉等3D传感技术进行全面布局研发的综合型企业。
在黄源浩看来,这些家底是奥比中光可以装上“远视眼”的底气。随着公司发展走上正轨,他和他的团队对于自身的实力以及能够创造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黄源浩的工作和生活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少了,重要但没那么紧急、需要考虑得更长远的事情多了。
“远视,绝不是在研发和市场方面放慢脚步,而是拒绝急功近利,更加专注于公司未来的发展。3D传感仍然是刚刚起步的技术,未来10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沉下心专注于研发。”黄源浩说。
(小标题)迈向一个“登上月球”的未来
2002年,黄源浩还在攻读硕士学位,当他第一次看到3D传感技术模拟出来的人脸模型时,一个念头在他心里闪现:未来的机器,都应该有能力获取、读懂3D数据。
“奥比中光要用最好的3D传感技术赋能人工智能时代。”这样的念头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3D传感的“无人区”。
当前,奥比中光的产品已经涵盖了3D刷脸支付、手机3D摄像头、服务机器人等多个全球领先的应用场景,在全球范围内有3000多家客户。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未来世界3D传感应用将无处不在,机器人智能化比例有望大幅提高,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时代。其中,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入口,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而摄像头就是实现人工智能视觉最重要的硬件,好比人工智能的“眼睛”。
面对这样的时代大势,黄源浩正在寻找“下一个月球”。
奥比中光内部有个共识——虽然2018年3D结构光摄像头模组嵌入手机是奥比中光的第一场“硬仗”,但这场战役仅仅是跟随苹果公司“上月球”而已。
那么,奥比中光能够第一次独立登上的“月球”在哪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成功布局手机业务后,黄源浩对奥比中光的业务来了一次“大梳理”,他想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在技术研发上,奥比中光针对3D传感技术研发了专用的激光发射器、成像芯片、算力芯片、3D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在行业应用上,公司业务聚焦在智能汽车、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满足智能化升级的3D视觉能力需求。
“奥比中光首个‘登月’项目有希望诞生在这些赛道上,尤其是人工智能3D传感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大规模应用,很可能是奥比中光的下一场硬仗。”黄源浩说。
为了“登月”,黄源浩对奥比中光的未来战略也有了新的思考。
核心专利越来越多,奥比中光正逐步迈向产业链上游。黄源浩想得很清楚,面向未来,他要走一条更加艰难却更有前景的路——不会依靠专利授权获取利润,成为像高通那样的公司,而是要尽可能地拥有掌握全链条的能力,从底层的算力芯片,到微纳光学器件,再到人工智能算法,都必须要握在手中、跑在前沿。
他觉得,这样的战略一方面是为了不被人“卡脖子”,坚持产业链独立自主;另一方面,这也是不断追求卓越、追求世界顶尖水平的必然选择。“苹果公司之所以做得好,就是因为掌握了全产业链的能力。我们要掌握3D传感技术的国际话语权,未来也必须打通硬件软件全产业链。”
(小标题)成为一个时代的“追光者”
黄源浩的办公室,被他命名为“东土大唐”。作为一家人工智能3D传感技术“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他很直白地表达着堪比西天取经的雄心壮志——要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奋斗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自立自强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国际视野,这些不应是我们优越感的来源,而是沉甸甸的责任。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作为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要回应时代的要求,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黄源浩说。
创业已经7年,黄源浩有时候会想,如果存在平行时空,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创业,现在自己会在做什么?
“我在学校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教书育人,积累不少科研成果,但可能还是觉得遗憾。因为很多科研成果可能就躺在论文里,我还是更愿意把论文写在工厂里、写在市场上,从骨子里认同科技成果必须转化成产品。”
3D传感技术在未来10年将仍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然而黄源浩的梦想却不止于此,他喜欢埃隆·马斯克的生活状态,他从这位研发特斯拉汽车、涉足商业航天、探索脑机接口的“科学狂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如何解决水污染、如何缓解堵车问题、如何应对大气变暖,除了老本行3D传感,黄源浩也关注环保领域,探索这些问题将成为他人生下半场的追求——当然,这得在他完成了把3D传感技术做到极致的时代使命之后。
作为企业创始人,黄源浩鲜明的个性特点也融入了奥比中光的企业文化。
“‘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是奥比中光的企业使命,不管中间有多少困难,我们全体成员都将站在时代前沿,用青春之力披荆斩棘、闯关破障,争做人工智能3D传感赛道领跑者,践行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为中国3D传感事业的腾飞做出贡献。”黄源浩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