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路径。只有基于产业链规划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才能内生于经济社会,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共存共荣的生态体系。
职业教育的成败直接取决于产教融合。为解决“热学校冷”“热教师冷”等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高质量供给为发展重点,通过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通人才需求链和供应链,推动职业教育促进就业、适应产业和服务产业、引领产业。
产教脱节难以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知识,而高职教育专业和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岗位需求。人才的素质需求是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主要来源于产业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
职业教育发展好不好,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适应性不强,与需求的衔接不到位。只有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大国更好的工匠和工匠。否则只能培养与时代和行业脱节、缺乏实践能力的“学者”。
当前,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职业教育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侧,迫切需要主动求变,以优质教育回应形势,打破困局,开创新局面,以高素质人才培养回应发展需求,解决职业教育与工业企业发展脱节、教育标准滞后于企业标准、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等问题。
2006年以来,深圳职业学院主动响应区域发展、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打破”传统职业教育内循环的“围墙”,与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联姻,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学院。学校紧盯产业链、企业需求、社会迫切需求、政策框架、技术前沿,通过政府、学校、银行、企业四方联动,产学研立体推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培养目标精准满足动态市场需求。
“九个共同”力促校企全方位协同
深圳的产业已经升级为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产业。龙头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源头,能够敏锐地把握产业发展趋势,采用新标准。深圳职业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联手,通过联合开展党建活动、建设高水平专业、制定课程标准等“九个共性”,实现互利共赢。
确保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在于党建,深职院通过党建引领校企全方位合作,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方法。工匠的老师可以培养工匠的天赋。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共同制定教师招聘标准,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师培养体系等。打造“双师双能”教学团队。企业选派优秀工程师和技术技能大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开展教师培训、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学校老师去企业
学校和企业联合开设订单式精英班和现代学徒制班,共同制定学生选拔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来了就能打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和企业联合成立R&D中心,主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应用R&D,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教师和学生将知识和技术保持在R&D中心企业应用的最前沿。校企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打造集实训教学、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于一体的跨界学习中心,引导学生打破产业边界,创新创业。学校和企业一起“走出去”,学校和华为,
mention-index="0">招商局等企业,在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5个培训中心,校企携手通过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新标准、新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授之以渔”,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得益于“九个共同”的校企深度协同育人,深职院培养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以上,超过10%的专科生进入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就业。学校、华为共同探索的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组合拳促职业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快车道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不仅要着力推进教育改革,更要打出教育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等多重叠加的“组合拳”。在政策协同、要素融合中,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与行业齐心协力培育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通过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给产业增值,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
学校重育人,企业重效益,产教深度融合不是高职院校向企业、产业的“单向请求”,应是校企双方的互利互惠。当前,有些高职院校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实训设备老旧,学校没自信,教师没底气。高职院校的举办方要下大决心给予投入,通过购置或接受企业捐赠新实习实训设备,使校企合作具备更好的硬件基础,赢得企业对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视与主动。
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前提。获得高质量毕业生、良好社会培训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三大内驱力。高职院校一定要围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新需求,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办出高质量,以自身的高水平教师、毕业生和研发成果,赢得企业青睐。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是双方的,甚至是多方的,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在洽谈合作时,各方要把合作中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难题全部摆出来,协议要尽可能详尽,对各方的责权利要尽可能清晰,摸清彼此核心需求,探索互利共赢的办法。
产教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出台制度甚至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用制度为产教深度融合保驾护航。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主动为校企合作当好“红娘”,如政府要大力推行“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政府职能部门资助企业各类重大项目时,要把校企合作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引导企业从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措施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高职院校还应成立校企合作决策咨询委员会。
(作者 许建领 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29日第5版
作者:许建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