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企业创新失败的例子 创业不成功案例

最近工作太忙了。每周谈4-5节课很正常。很多粉丝可能会在视频号上听我直播kol操作,看得出我的状态很累。下个月我会多花一点时间,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做内容,做我的ip。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用户/商家自我运营的概念。有些学生可能或多或少听过。不知道是哪个不靠谱的家伙先提出这个完全不靠谱的概念。很多项目,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个理念。自我操作可能吗?有可能,但这是结果,也是终极状态。但是1000个产品中有999个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自营其实是最好的理想状态,也是美好的梦想。如果你是一个新项目,如果你是一个新手,如果你对商业没有很强的理解,一上来就带着这个梦想和信念做生意,你成功的概率可能几乎为零。

当然,我今天不只是抛出问题。我对这种概念包装不感兴趣。我只关心如何解决问题。我会结合我过去的经验,给出我的解决方案。

一、自运营这个概念源于平台化思维

什么是平台思维?这是所有互联网人的梦想,尤其是那些进出大公司的人。说实话,我生来就是做平台的,这也是我的梦想,我不否认。

平台化思维有几个观点:

01、必须是平台

不然会显得我格局不够大,不好意思向老板汇报。因为向老板汇报时,我担心老板会说:“格局太小了。如果你想那么多问题,你怎么能和几十亿用户做生意呢?”

02.我定义规则并设计产品

平心而论,这几年产品经理的水平比我们过去好多了。我也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好产品功能。一流的公司定义规则,规则中的瑕疵越来越少。

03.转移注意力,做活动,扔钱,推销

在大公司,这些工作根本不算什么,大公司从来不缺流量。2010年,我搭档的产品经理跳槽到腾讯,有一次直接跟我说,在腾讯,一天活1000万以上的产品都不好意思吹出来。我想过了,事情就是这样。

le="letter-spacing: 1.5px;">但其实,很多产品光有日活是没用的。比如社区,当年bat那些大厂的社区日活都比猫扑、天涯高,但论影响力,他们压根排不上。现在不也是吗?我就不点名了吧!




04、引入核心用户、引入商家,实现自运营




前面几个观点,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硬伤,道理上都是讲的通的。引入核心用户、引入商家,这点对于大公司的人来说,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我曾经看过好几个项目的用户、商家的引入方案,做的非常细致。


那问题出在哪?就是出在这个自运营上。




二、自运营的症结到底出在哪?



我接触过很多这类的项目,比如我在2012年拿阿里的第一个offer的时候(我拒了),当时阿里已经做了120多款社区类的产品,无一成功,全部挂了。腾讯也好,百度也好,哪个公司没挂过上百个项目?微信圈子刚上线的时候我就说过,绝对不可能做成,因为出发点就完全错了,原因之一就是在这个自运营上。



这里就说到了一个大厂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叫用户心智。与之相关,就涉及到我们必须要思考的另一个词,叫用户教育。心智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说的直白一点,用户心智就是对你的产品形成固有的认知和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对你的产品建立品牌意识,打上品牌烙印。用户教育,就是让用户建立心智、抢占用户心智,说的直白一点就是
洗用户认知的过程,就叫用户教育


但是,用户真的可以被教育吗?如何教育用户?这个课题其实是极难的一件事情!

互联网产品的类型有很多,如果功能很简单,比如工具型产品,用户的使用门槛很低,这种产品其实不怎么需要教育用户,因为核心在于流程的设计,比如支付、转账、购物、生活缴费,哪怕小鹅通这种直播工具,再或者是saas产品,只是用户教育的难易程度而言,但其实用户使用起来,再难也不会难到哪里去。

难的是哪种?就是用户需求复杂、流程复杂,而且涉及到玩法的产品。比如游戏、社区、内容、社交、金融理财、旅游、母婴等等相关的产品,你光会使用基本的流程没用,用户追求的是要玩的好,而非基础操作。比如游戏、理财,你只会基本的流程,你连菜鸟都算不上。这些产品,就需要做好用户教育工作。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产品的同质化异常严重,你的产品逻辑太简单,比如工具类产品,其他公司分分钟把你抄走,甚至比你做的还好,甚至大公司可以利用流量、资金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你打死。那你就得在那些难一些的产品上有所突破,才能建立自己的门槛,最起码是短期门槛也好。所以,用户教育这件事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既然我们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用户、商家自运营,那么症结就出来了,操作上,运营或者产品经理就会犯以下错误:


01、自己做出来的产品,自己都不会玩



玩法可不是仅仅停留在功能的使用上,比如我们运营自媒体账号,用户关心的是功能吗?说实话,比如我,很多功能,我比产品经理还熟,跟我讲功能有什么意义?那些小红点提醒,我从来都不看,我相信不仅是我,很多用户也是这样的。用户关心的是什么?是如何涨粉,如何变现。你告诉用户这些,人家才会更感兴趣。



现实就是,很多产品经理设计出来的产品,不只是产品经理,就连运营,也不知道怎么玩。所以我常说,做运营就像升级打怪,你得玩的比任何用户都好,最起码比90%的用户好,否则何谈教育用户,请问,你有什么资格呢?


02、让用户、商家当小白鼠?



这个逻辑通吗?我认为完全行不通。但事实上,很多公司就是这么干的。我们讲做用户、商家运营,第一步要做mvp,要培养标杆,但这跟让用户、商家当小白鼠,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理念。



再说了,你自己做出来的产品,用户的理解肯定是没有你多的,你指望用户、商家给你当小白鼠,这可能吗?




03、产品的布道者,到底谁?



在任何产品的引入期,都需要有人帮你宣传布道,让更多的用户知道你的产品很棒很好,能够给更多的人赋能和创造价值的。你以为成长期和成熟期就不需要了布道者了吗?同样需要。产品要想快速发展,就要有新陈代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人永远不了解你的业务。



那这个布道者是谁?真的是用户、商家吗?请问:人家为什么要主动为你宣传?你会说,我可以发福利啊,撒钱啊,或者设计一些分享机制啊。我想说,在当下这个群里发红包都没人领、不做活动就搞不了电商的时代,用户拿了你的钱,还真不见的就念你的好,并且很多时候,大家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因为用户早已经习惯了这些做法了。

用户主动当你的布道者,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1)你的品牌足够大,已经深入人心,有良好的的口碑。


2)产品已经够成熟,本身已经形成了极强的心智了。


3)某个功能,或者某个运营策略,真的是切中并且满足了用户的刚需。




举个例子,像微信推出公众号,第一因为品牌影响力足够大,第二用户足够多,关注度高,第三它第是市面上第一款这类的产品,用户都是充满期待的。所以很多用户都会主动去研究微信公众号的玩法,这些首先摸通玩法的人,就成了第一批布道者。

但是,如果你也做了个类似公众号、抖音的新媒体平台,用户会这么主动地做你的布道者吗?我想用户是大概率不会的。你不具备动因,用户也没有动力为你宣传。


04、产品的学习和运营门槛不能过高



很多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一个是动力够强,能够涨粉,还能变现,既满足了用户的精神需求,又满足了用户的物质需求。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点,新媒体无论形式再怎么变,归根结底,最核心的还是靠内容,这个门槛不是太高,大多数人还是可以从事的。

为什么圈子类的产品很难实现自运营?我也一直认为圈子类的产品是绝对不可能做到自运营的。因为运营一个圈子,所需要的专业度可不像做一个公众号、短视频账号那么简单,对于一个普通用户,请问以下专业知识,他们能够在极端时间内掌握吗?




1)管理员的体系搭建及运营:圈子越大,管理员越多,可能会达到上百个哦


2)kol的体系搭建及运营:圈子越大,kol同样会越多,可能不只上百个哦


3)活动运营:各种活动,比如征文活动、投票活动、PK活动等等


4)各种制度和规则的制定:比如内容制度、管理员激励制度、kol激励制度、用户成长体系等等等等


5)社区安全:包括内容安全和舆情安全的相关知识


6)社区的优质内容生产机制


7)针对优质用户的社群运营工作


8)其他,还有很多。放眼全中国,能把一个圈子运营的有特色的人都不多,更别说普通用户了。




所以微信圈子为什么做不起来?让每个人都可以申请开通圈子的这个思路,本身就是错的。更何况在中国,很多圈子是不可能随便开放的,比如美女、同城、校园、宗教、鬼怪等等等等,对于大多数的人,是不能运营,或者很难把控尺度的。所以,圈子是半开放,而不是全开放的。只能开放给有专业运营经验、有资源、有意愿、有责任的机构或者个人,那全中国,有多少这样的人?

所以结论就是:越是功能和流程复杂、玩法复杂的产品,要想实现自运营,所需要的成本就越大,需要做的工作就越多。




三、针对自运营,我们应该怎么做?



基于我这些年的经验,我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01、运营必须要参与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



产品经理把产品设计出来,剩下的交给运营,这种观念纯粹是扯淡。从整理用户的需求、运营自己的需求,到写需求文档,到跟产品经理、设计沟通,到需求评审,到产品出来的测试、debug并验收,到灰度,这些环节,运营都必须要参与进去。否则你对于产品功能,一定是生疏的,更不提你要摸通产品的玩法了。




02、运营自己当小白鼠,摸通基本的玩法




一款产品出来,我们自己是先要当小白鼠的。否则你直接交给用户,用户问你一些涉及玩法的知识点,你一问三不知,那不等于丢人现眼吗?



没人要求你一上来就玩的滚瓜烂熟,这也不太可能,跑通基本的流程,最起码,你作为一个普通用户、商家,本着满足他们的刚需出发,你能够有哪些具体的策略玩法,来满足这个刚需。




我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可执行的策略,要如何落地,而不是方向性的东西,那个没用。



所以说,一个优秀的运营,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玩家



摸通玩法,其实有点类似跑mvp,不同点在于,你要试的方法和策略可能会更多,当然了,有些也可以基于你过往的经验快速判断,但你的速度必须非常快。



我在蚂蚁金服的两段经历,一个是负责芝麻信用的社交项目,一个是蚂蚁财富社区的运营,其实在我跟用户、商家对接之前,很多策略我已经尝试过了,所以我和他们讲的,都是可落地的具体方法。



举个例子:基金公司的需求就是如何利用支付宝的生态卖基金,内容、工具、活动等等所有可能用来带货的手段,其实我早已经试过了,直播当时因为没有可用的工具,我用的最low的帖子的形式跑的。最后发现,活动是最好的带货方式,比如晒收益、猜涨跌、征文、PK、组合收益PK、基金经理答疑等等,我全部都试完了,哪些最有效,我心里很清楚。最后把这些做成了PPT形式的说明文档,活动的每个元素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比如标题、海报、活动介绍、活动规则、活动周期、活动预算、活动所需资源、可提供的流量扶持等等等等。






03、用户、商家都是小白,需要手把手地教他们、带着他们做




在我眼里,既然是在我的平台上,我的原则就是带着大家一起玩。我的平台流量小,知名度低,一样也能找到一批愿意跟着我玩的种子用户。



我一直觉得,一个优秀的运营,遇到困难、问题,应该非常兴奋才对,应该两眼放着光,我们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



永远不要存着自运营这种想法,至少在99%的项目初期,是不可能的。再说了,都能自运营了,还要你运营干嘛?这个部门完全可以裁掉了!对吧?



其实用户、商家自运营的逻辑很简单,就是这样的:
你先会玩了,你带着一批人先玩起来,他们玩好了,再由他们带着更多的人玩,最后大家全都会了。




所以自运营是一个”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那就涉及3个问题:




1)先把哪些人带起来?


2)怎么把这些人教会?


3)怎么让这些人带动更多的人?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OK了。

我在蚂蚁财富做社区对接基金公司的时候,我是如何带着基金公司卖基金的呢?我简要地说一下:




1)先选一些KA的基金公司。


不一定都是大基金公司哦,而是头部、腰部、长尾以及新手、老手的对平台不同熟悉度的基金公司都有,这样可以覆盖到不同层级。


2)手把手把涉及到到带货的各个知识点,教给他们如何去做


前面我已经做好了各种不同运营策略的文档,甚至包括内容等等其他模块的文档我也有,包括关于整个财富社区如何帮助基金公司带货的方案我也有。这些内容,基金公司线下来找我的时候,我就会直接拿着方案给他们讲,我大概平均每周会对接2-3家基金公司,最多的时候一周对接10家,聊的主题只有一个:


就是如何帮着他们一起卖基金,我用模板的形式,做好规则和标准,把能够固定的全部固定好,手把手教给他们。并且给他们树立信心:按照我这些方式做,你们就一定能把基金卖好。



那线上干什么呢?我给他们讲完,他们也会慢慢消化,进而制定具体的运营工作。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比如让管理员(我已经培训好了)帮他们优化活动文案、衔接kol等等各种资源、协调流量等等等等,进而保证他们运营工作的效果。



那结果自然不用说了,有我这种保姆式的贴心服务,跟他们的知心人一样的态度,他们的基金肯定卖的非常好了,我也在基金圈里很快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有了口碑,这个圈子就一定会互相传播。他们都知道:找类类就行了,因为类类能帮助他们完成kpi。




3)打造标杆案例,让他们互相学习


有了第二步,找我的基金公司自然就会越来越多。我就让一些做的最好的公司,把他们的某些好的运营做法做成标杆案例。



事实证明,他们做出来的材料,远超我的预期,但凡是做的好的,其实他们背后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我会给更多的基金公司讲,这些优秀的基金公司的成功玩法(当然是隐藏了一些敏感信息了)。



另外就是开培训大会,公开把这些总结出来的玩法,告诉所有基金公司,并且安排一个环节,就是让那些做的最好的基金公司,讲他们是如何运营的。



这样通过不断地学习,大家慢慢就都学会了。因为玩法也会随着产品的迭代,进而更新,出现的新玩法,继续这么带着他们玩,一直到大家都学会。


4)这样下去,最后大概能做到所谓的“自运营”


这样做的结果,对于平台而言,无疑实现了收益最大化,更满足了用户/商家的痛点。



所以我理解的自运营,应该是在运营驱动下的相对的自运营,而不是绝对的自运营。



至于结果,因为数据不方便公开,我只说两点:




1)那年,我随便问了几家基金公司,各家都有不止一只销量过亿的基金;




2)我指导下的有一只基金,半年卖了10个亿,roi大概是10000倍




结语



类类一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近6000字。先写这么多吧!



今天我说的这个自运营的话题,无论对于大厂、大平台,还是中小公司,还是想做一个平台的创业公司,都是值得去思考的。

希望我写的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觉得写的还可以的,辛苦帮忙点个赞!谢谢了!



作者:类类,桃李园CEO,畅销书《运营笔记》作者,前蚂蚁金服运营专家、猫扑网运营总监、酷我音乐产品总监、360手机粉丝运营总监。国内最顶级的社区运营专家,也是国内最早的新媒体工作者。目前创业中,在线教育平台“桃李园”&自媒体“类类有话说”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