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京四月二十七日电(记者题:“大国工匠”刘云清:热爱工作、甘为人梯是人生价值所在)
新华社记者魏凡
他被称为“设备名医”,能诊治数控设备的各种“疑难杂症”;自主设计的数控珩磨机也被称为“技术创新之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过20多年的磨砺和学习,刘云青已经成长为中国铁建戚墅堰机车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2018年,刘云青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痴迷”练就“神医”
1996年,中专毕业的刘云清进入CRRC戚墅堰学院做机修钳工,跟随师傅学习修数控机床。
“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讲良心,要认真。”他牢记主人的话。晚饭后,他会在车间里走来走去,琢磨机器的结构,思考维修中的问题;睡觉前,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放我工作的细节。
“痴迷艺术的人,一定要有技巧”。久而久之,刘云清从一个机械修理工成长为对数控设备故障维修的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方面有全面系统掌握的专家,并学会了“神奇”的功能:从嘈杂的轰鸣声中,他能立即识别出哪台机器“生病”,准确判断“病因”。
2015年,国内最强大的高铁制动设备的第一台锻压成型机出现故障,等待德国零部件用了一个多月,光学设备每天折旧5万元,不算生产损失。面对这个有着近五层楼、上万条光控线路的设备,刘云清很快分析出是电路板故障,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再次实现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钉子”精神创奇
数控珩磨机是涡轮增压器等零件高精度加工的关键磨削设备。一度只能进口,价格高,维护成本高,生产的产品尺寸无法满足客户的定制要求。
“这样的关键技术只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人就不能研发出性价比更高的数控珩磨机吗?”刘云青不服气。2013年,他自愿参加研发。
他被牢牢钉在了新型数控珩磨机的研究现场,尝试了100多种不同比例的工具和研磨介质,就是为了测试和掌握相关的珩磨技术。他的妻子黄彦军回忆说,刘云清太着魔了,听不到他吃饭的声音。
就这样,刘云清带领团队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一种新型龙门全浮动数控珩磨机,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且具有多重安全控制、成品率高等诸多优势。其磨削精度可薄至发际线的二十分之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梯”通向“崛起”
在CRRC戚墅堰的车间里,一台全智能控制的机器人高压清洗机正忙着清洗各种零件。
“这个机器人喷出的高压水射流就像一把水刀,瞬间压力可以达到每平方厘米500公斤。清洗后残留的杂质颗粒最多不超过0.2毫米,总重量不超过2毫克。”刘云清说,这是他和弟子们创作的杰作。
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5年成立以来,开展重点研究项目2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35项、专利17项,节约设备成本4200多万元,创造产值1.5亿元。
在徒弟黄斌眼里,刘云青是一个特别“多愁善感”的师傅。即使是螺钉,他也必须根据具体的工作条件、使用环境和要求,慎重选择是否使用螺钉齿、细芽、中芽和粗芽。“这让我们明白,要做好一件事,必须用心。”黄斌说。
在刘云青的心目中,热爱工作,做一架梯子,才是人生的价值。他说,小到一个工件、一台设备,大到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技术崛起之路离不开每一个技术工人的成长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