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徐蕾 记者 王若晔)“看这个漂亮,基本都是新的,才20元。”12月4日,在红花南路“休闲用品回收”的二手店里,居民梅峰向记者展示了一个钱包,她每周都会来这里买东西。这家20平米的小店应有尽有,有绘本、小家电、衣服、鞋包、书籍、儿童玩具、乐器、工艺品、摆件。
趁着老板陈有空,记者听他讲解了这家二手店的经营经验。
做这个生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浪费了。陈说,他的创业团队是做废旧物品回收箱,免费投放到社区。商品回收后,通常会卖给再利用的制造商。但事实上,里面80%的物品都是有使用价值的。”我经常带回家回收,身边的朋友也有这个想法。”他说。
从行业角度来看,陈也认为这是一片蓝海。国外有很多二手商店,但国内很少。此外,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回收物品。
他一直在考虑是否可以开店卖二手货。今年,在红花社区的支持下,第一个实物地开放了。
你能开一个月吗?随着商店的落地,忧虑也随之而来。
“供应不着急,我们自己在‘造血’。”陈解释说,成都有1000多个社区或街道有回收箱,每个月可以接收80至100吨物品,包括60%的衣服、20%的书籍和20%的杂货。他们会筛选出有用的物品,在基本清洗后,他们会把它们放在商店里。
“没人买是最害怕的事情。有朋友真心建议不要做。二手商品接受度太低,收入太低。”他笑了。
10月是陈二手店试营业的第一个月。最终销量8000多,成本被砍掉,亏损2000多。上个月,我只损失了几百块钱。他认为自己损失这么少真是出乎意料。
继续这样做的信心更多来自消费者。“很多消费者跟我们说了一句话,终于有了二手商店。”陈对说道。看到很多人从郫县、双流跑过来买东西,看到很多睡了很久的东西,又重新利用,看到一些低收入人群,50块就能买一件羽绒服,让他觉得很满足。
“其实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陈说,二手店在中国还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几乎没有行业规范。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实践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服装鞋帽只卖全新的有标签的。
在运营方面,他们还开辟了寄售服务,以满足居民的需求。“比如,老王家隔壁有一架电子琴闲置着。他可以让我们卖,我们会收取适当的保管费和服务费。”陈举了一个例子。
“闲置商品是物美价廉的商品,不是垃圾。这是我开这家店最想表达的。”他说,作为一个创业团队,他当然想盈利,但更注重社会价值。门店收入的20%将捐赠给红花社区基金,用于建设社区或帮助低收入人群。他认为,有了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就会随之而来。
至于二手店,他也有两个终极梦想。一是在全国各地开二手店,像超市一样。意义不仅限于买卖二手物品,还包括线下闲置物品交易站、二手物品生活馆和回收资源共享区。二是可以开上千平米、品类齐全的仓储式门店,甚至成为二手环保文化的“线上名人”。
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