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白手创业农村创业点子 白手起家创业点子论坛

“开店不如打工”是潮汕人的一句俗语。汕尾男孩浩然在一个小时内三次用“潜意识”来解释这句话。他说开店是潮汕人的共识。他的父母大多去佛山发展,没有一个不是选择开店谋生的,但大家似乎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开店。

走出商店的帮手

“我们的店是1992年开的,在我们店里工作的帮工后来都出去开自己的店了,”在外面开了快30年店的马毅笑着叹了口气。

20世纪90年代,潮汕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年轻人赶出家乡,到外地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外地定居的年轻人,总会做一件事,在——开店。

马毅曾经就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结婚后,她和丈夫来到东莞。起初,夫妻俩和几个亲戚一起开了一家五金店,后来五金店生意兴隆,开了一家分店。后来几个家庭分了手,各奔东西。

五金店的人行道

现在,依靠五金店,马毅一家已经在东莞买了房子供四个孩子上学,告别了最初一家人住在小店的生活。

自从商店开业以来,店里的帮手一直在变化。不变的是,他们都来自潮汕。这些人在学习的同时也在工作,从协调进货到下货,都是在学习。去外地的潮汕人,第一步就是去亲戚的店铺打工。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本后,他们走出去经营自己的事业。

马毅笑着说:“学完就走,学完就走,有的在我们五金行业工作,有的在深圳做电器五金。

我不突出

东莞石碣镇在2005年获得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的响亮名片。长期以来,电子行业作为石碣的主导产业,带来了电器、五金、服装等一系列产品。

马毅的五金店位于石碣的一条小街上。五金店不小,占地两三百平方米。周一到周五,马毅和店里的帮手总是很忙。马姨数不清有多少帮手从店里走出去单干。她用“我不鹤立鸡群”的理念解释了这一切,这种理念根植于潮汕人的心中。

潮汕街尚德食品店

“无论做什么,无论生意大小,都要自己出去做一点小生意,从小到大成长”,这是从小身边的长辈给马毅灌输的理念,承载着潮汕人对白手起家、稳定生活的向往。

潮汕开店潮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自唐代以来,潮汕地区一直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明代更是造船基地。早在明清时期,支持红头船、漂洋过海占领东南亚领土的潮汕人就被誉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百年的商业文化积淀,变成了一句“我不突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潮汕人,使他们有了“东方犹太人”的大名。

事实上,潮汕确实走出了很多富豪。从1999年开始,连续十五年蝉联世界首富的李嘉诚第一个做塑料花生意;前全国首富黄光裕开创了中国家电零售业的连锁模式;曾经位列胡润百富榜前十的朱孟依,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风云人物.

在这些潮汕顶级富豪的背后,有数以千计的千千普通人,在潮汕商业文化的浸润下,固执而纯粹地坚持开店。根据汕头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已达到近2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0%以上。

“与其工作,不如开店。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但我们的潜意识似乎是这样想的。”来自汕尾的郝然说,他的父母大多去佛山发展,没有人不选择开店。商业已经成为一种固有的观念

>

小圈子和大圈子


“潮汕人在外经商强调宗族、血缘、地缘,擅长抱团而为”,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谢舜龙这样认为。


潮汕人乐于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流互动,以家乡话为独特的沟通途径,并逐步形成以亲戚朋友为边界的小圈子和以潮汕“胶己人(自己人)”为边界的大圈子,抱团对外作战,由此,抱团孕育出了潮汕人独特的开店模式,他们通常先在亲戚好友的店里做帮工,摸索出门道,再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走上开店的道路。


“好像家族企业一样,一个人开了,帮助另一个人也开,这样子一直开下去。开小店的成本不高,就算没有,身边亲戚帮他凑出来,或者在供货商那赊账,也是够的了。”


二十多年前,看到身边亲戚大多在佛山顺德开上了小卖部之后,林姨也萌生了出去开店的念头。1997年,她和丈夫从潮州来到顺德,希望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林姨夫妻俩先投奔到潮汕朋友开的店里,学习店铺的经营方法和顺德方言,几个月后,靠着亲朋好友的小圈子,夫妻俩也张罗上自己的店面,拥有了主打饮料销售的小百货店。


在潮汕“胶己人”的大圈子里,操着乡音,他们总可以准确辨认出自己的同乡人,迅速畅通自己的进货渠道。


百度百科上对“胶己人”的解释


“说实话,可能外地人想开店进货,并没有潮汕人那么好说话,潮汕人开店进货,基本上都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林姨的儿子德全自信地说道,有时候,德全也会帮爸妈进货,他和同乡的进货商能够顺利交流,并被介绍到其他一些来自潮汕的进货商去,一口熟练的方言让他们迅速熟络起来,并愉快地协商、达成交易。


多子多福:照顾家庭的现实需要


受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潮汕人有着追求家族兴旺的生育策略。2007年,中山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黄少宽在潮州某村落做出的一项研究指出,该村158户人家中,四十岁以上的育龄妇女大多会生育三个以上的孩子。


在“多子多福”的同时,抚养孩子的压力也增大了,要求在异地谋生的潮汕夫妇付出更多精力照顾孩子,而这时,开店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开店能够多点时间在家,照顾小孩”,林姨把开店的理由说得很简单。潮汕人开的店大多只是个小店面,采用半经营半居住的模式,铺子前头是店面,后边住人,即使是店面较大、单纯营业的铺子,也能经常看到店主的小孩子围着货架追逐嬉闹,这样的模式允许夫妻俩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照顾孩子起居,接送他们上下学。


瑞瑞也赞同这个说法,她从小在佛山长大,在回忆家里的开店史时,瑞瑞几乎数不清家里搬过多少次家,换过多少家店。从她小学记事起,父母就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小卖铺,主卖烟酒百货,后来搬过两次家,但瑞瑞的爸妈都坚持开着半居家半百货的小店和五个孩子住在店里。


“潮汕人一般拖家带口在外地,开店让男方能够留在家,和女方一起照顾孩子,我们家开店也是因为方便爸妈接送我们上学”,瑞瑞解释说。


打工等于丢脸?


但有个想法一直埋在瑞瑞心里,她不好说出口。


“我们这边大男子主义盛行,而且学历较低,用小资本开店为上佳”,这是瑞瑞从小观察身边的父辈得出的结论。她认为,在父亲那一辈的潮汕人心里,在别人手下打工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瑞瑞身边所有的亲人,都是自己开店做着一盘小生意,没有一个人会选择到外面打工,“我爸爸那辈,要么是老板,要么就是不打工,数据量非常大,宁可开小店亏损,也不愿意打工”。


但近年来,随着网购和奶茶经济的兴起,主打酒水的零售业受到了很大冲击,开店的成本熬不过日渐减少的利润。瑞瑞家里的小卖铺也扛不住日积月累的亏损,最终选择关店,但正当中年的父母却仍旧选择待在家里,靠着“啃小”过日子。


二十岁的瑞瑞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她上边还有四个哥哥姐姐,家里关了店之后,全靠大姐反哺过日子,“一直都这样过来了,靠大姐打工”。


德全也认同大男子主义的这种说法,但也觉得“有点难说出口”。不同于林姨那白手兴家式的传统观念,对父辈的开店潮,德全颇有微词,“就明明不赚钱,还想开铺头、当老板。”林姨夫妻俩当初在找店铺地址时跟德全说,当老板好过帮别人打工,但在德全看来,店铺一直在亏损,带给家里的只有经济的不景气,父辈眼中的开店稳定,在德全眼中,不如说是“稳定的亏损”。


潮汕街头上随处可见的小摊档


客流量大的地方,租金贵得离谱但仍遍地店铺,成本高且竞争大,可客流量少的地方又难以获取利润,再加上如今奶茶店遍地开的形势,店里原本廉价的瓶装饮料失去了以往的市场地位,小卖部更无利润可言。


因为开店的事情,德全和父母吵过许多次,他无法理解父母对开店的执着,“跟风”,是他对父辈开店潮的最终解释。


退潮


事实上,许多潮汕人自己也无法厘清开店潮背后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开店似乎只是一种“人有我也有”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思索了许久之后,浩燃也只能用“随大流”来做出定论。浩燃来自陆丰,家里的叔叔伯伯、堂表兄弟都是开店营生,在他看来,因为受文化水平的限制,父辈难以找到太多工作,但又不愿意去打工,只能随大流开一家成本并不高的店。


但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根据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数据,预计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数将达到近57万人。马姨的儿子子豪,在全国著名的医学院校学习,自然不会走上开店的道路,浩燃则在广东的一所211院校学习,未来自己也没有开店的念头,德全、瑞瑞的情况也是如此,高等教育的普及给予了他们未来无限可能,潮汕新一代没有理由去继承父辈的开店潮。


“但是如果没什么能力的话,我还是会推荐去开店的”,浩燃这样说道,“就好像现在我哥,我觉得我家以后也会让我哥去开店的”,浩燃的哥哥远没有弟弟学习成绩那样好,毕业之后就开始了打工。


浩燃的堂兄在佛山经营的店面


在新一代潮汕人眼里,教育的普及使得父辈开创的开店潮逐渐消退,而他们,则是退潮之下走向社会众多工种的新一代。


开店,成为了最后的退路。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