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实施时间
2017年以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律和人才培养需求,推进思政课建设,建立了严格的新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师互评制度,着力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探索形成“一科三维”教学模式,积极打造“香、活、亮、强”的思政课。此外,学校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以“三个育人”为重点,在顶层设计、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宣传、服务社会等方面下大力气,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打造了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品牌,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
二、实施过程
(一)“三位一体”构建“三合一教育”联动机制
1.建立“第一课堂”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升学率”,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我校积极创新理论学习形式,从“公式”“技术”“包装”等方面积极探索“体验式”互动教学,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教学组织上,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开展“诚信小记者”“新闻联播测评”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效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2018年5月7日,国家教材委员会课题组一行来我校考察,发现我校思政课教师对教材和课程要求把握得很好,与学生互动、与实践相结合,是一堂“不低头”的课(不仅上课“不低头”,心里也“不低头”)。2020年,学校要“停课停教,停课停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确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阜新小记者
2.办好“第二课堂”,构建大思想政治格局
近年来,学院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师生“分享与成长”主题沙龙平台三大教育品牌。自2017年马克思主义论坛启动以来,共邀请9位专家教授授课,校内外组织了41场十九大精神宣讲,促进了师生共同学习新思想,实现了师生全覆盖。学校设立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俱乐部,覆盖所有校区,申请入党的学生必须经过读书俱乐部的学习和考核。师生“共享成长”主题沙龙自2013年成立以来,共组织活动45场,入选2016年度福建省首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示范项目,荣获2016年度福建省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三等奖、2017年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创新示范案例“50强”荣誉。此外,我们还坚持以赛促学,参加了校内外的“带头”知识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第二季知识竞赛,获个人一、二、三等奖,团体二等奖;在第三季知识竞赛中,我再次获得团体二等奖和学校奖。尤其是2019年第四季度,他在“一马当先”知识竞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党员学习示范“疫症”微型党课
3.站起来
到所有学生全覆盖。应用新媒体技术,拍摄制作了60个教学微视频,《基础》《概论》微课程建设获得学校立项。尤其是三个平台的建构,做大做强了大思政格局。其一,福信学马平台。2017年开通“福信微马”微信订阅号,开设师生经典阅读、经典朗诵、理论学习等专栏,让学生的学习实现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其二,福信素质发展平台。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心主要负责整合资源,规范、有序、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以及相应的学分认定工作。为了素质中心的顺利运行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了学生素质发展网络平台。将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阵地相结合,满足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需求,形成从入学至毕业的学生素质发展监测和服务体系。其三,福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依靠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可进行线上发起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报名,一键审核,学分认定,学生成绩查询等一系列工作,操作便捷,简单高效。该平台满足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需求的空间,为学生素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服务。
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二)“十大项目”打造“十大育人”实践高地
课程育人上,荣获全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全省高职唯一);获3门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精品项目;1个项目获2018年度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立项。科研育人上,健全完善科研管理办法、科研奖励办法等制度,成立“陈良惠院士工作站”和校内一批名师工作室,评选“状元红团队”“丹桂飘香团队”等示范团队,制定名师(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并把学术造假纳入师德“负面清单”,充分发挥出名师、团队的育人作用。实践育人上,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和学分,注册志愿者人数累计达万人;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办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当选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荣获一系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文化育人上,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评选“最美教师”“最美家庭”和表彰师生先进典型,获评全省十佳马克思主义讲坛、第二批省级大学生理论读书社等荣誉。网络育人上,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构建舆情信息监测系统,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获评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成立新媒体中心,打造新媒体矩阵和易班网育人平台,开发设计30多个轻应用和20多款文创产品,获全国首届易班开发者大会二等奖。心理育人上,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班级心理安全员,每年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学专业教师师生比达1:2833。管理育人上,及时制定和修订章程,并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服务育人上,引入社会化机制优化服务岗位职能,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担任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事长单位。资助育人上,建立健全精准资助工作体系,成立“博能社”“老兵公社”等品牌社团。组织育人上,构建起完善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探索建立“5+X”教职工服务机制,搭建线上“网上工会”工作平台与线下教职工服务平台,获评一批五一先锋号和教工之家。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调整成立学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机制。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着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各院(系)、各部门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学校层面聚焦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院(系)层面聚焦“十大育人”方面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团学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建立院系与学校各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各具亮点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与福建电大、福建省教院举行省级样板支部在线研讨交流会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实施体系。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三全十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实施“网络护航”工程,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能力。
(四)加大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力度。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各项要求,推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系列制度文件,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和督导考核机制。
(五)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明确育人职责。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结合学校“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工作推进过程,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育人实效上。

喻永均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
四、创新点
(一)开展多元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充分发挥工作室研究共同体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培训等形式,引领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关学科最新理念和教育教学原理方法,通过学习研究,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教学行为,提升专业质量。
(二)拓展交流平台,搭建成长基地
督促学员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参加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专题讲座,到省内外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加强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化网上研讨内容和形式,建设好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学员的专业发展渠道,促进成员、学员之间的交流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打造特色品牌,发挥辐射作用
将工作室打造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艺术”特色工作室。一是开展课题的专题研究,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方法和艺术;二是开展聚焦课堂活动,组织学员参加校际之间的听课、说课、评课,观摩公开教学课、名师示范课,参加并观摩各高校及省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等,提高学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以特色工作室为基点,加大对省内外高校的辐射功能,发挥工作室在全省思政课教学方法艺术、微课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指导价值。
(四)健全工作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考评制度等,使工作室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目标与任务,加强规范管理,工作室成员各司其责、通力合作、扎实服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开展、顺畅运作。
来源:中青在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