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学校是一所拥有66年历史的公办普通高中,因为其学生在最近的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而闻名全国。2014年,衡水一中与民营企业合作成立“衡水一中”。此后,衡水和衡水一中开始向全国多个省市输出“衡水模式”。借助衡水的品牌和影响力,通过当地引进和企业投资,将在多个地方建设“衡中分校”。
2013年河北衡水高考成绩单
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乍浦高中的基础上,衡水一中平湖学校揭牌。河北衡水学校的子公司衡水一中在浙江办分校,也号称办分校就像开加盟店一样。对此,很多人都表示怀疑,这不是学校,而是工厂。
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 方红峰:
“这所学校是应试教育的典型,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我们浙江不需要”。
然而,一些家长欢迎这样的学校,在他们看来,继续教育仍然是第一要务。
衡水中学及其下属的衡水一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外地办分校,但此次入驻浙江为何引起轩然大波?浙江教育界为何反映如此之大?
央视解说
衡水中学,说句恨你不容易
衡水学校在浙江设立分校,引起了持续的争议。爱衡水的人有,骂衡水的人有。对方有道理,说服对方也不容易。
认可衡水的人的态度很简单,可以总结为:坚信读书从来都不容易,努力学习才能成功,为了未来的成功,可以暂时牺牲一些东西。如果这样拆解,我们会发现衡水似乎有它的价值,它也传承了一个很多中国人都信奉的理念。从这个角度看,衡水有着强大的社会心理基础。
河北衡水(资料图)
衡水模式引发热议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显然,在衡水问题上,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两面性。一面显然看到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一面还沉湎于应试教育带来的成功;一个义正辞严喊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我们浙江不需要”,一个还不断重复“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的素质教育美丽而必要,这显然是教育的“本来面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考确实是打破阶级壁垒、让社会动起来的有效途径之一。人们争辩衡水模式的优劣,其实是在争辩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你是更看重人的相对自然而全面的发展还是更看重于获取考试的成功,后者当然会意味着一些牺牲。
浙江教育界舆论的集中反弹,似乎表明了这样一个隐忧:很多家长在认同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时,依然不放弃考试成功的愿望。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试教育的短期成功是可以直接看到和感受到的,而素质教育的成功则相对抽象,具有更长的有效期。然而,浙江省名校校长的发言,似乎是对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的一种反向保护。浙江本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构建更加公平、科学、高效的
灵活多样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这样的改革理念,不难倒推出更注重学生多元发展、鼓励学生多元选择的实践。但是,对于处在高考改革中的浙江来说,并非所有学校都那么坚定。正是在这两种理念角力的时候,人们担心衡水分校的介入会打破力量平衡的天平,不利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毕竟有了一所平湖分校,就可能有第N所。而一些家长在尝到升学教育的甜头之后,可能也会对素质教育的改革降低信心。

△河北衡水中学(资料图)
只有改革才能将避免“衡水模式”
其实,对于素质教育,也是说句爱你口难开;“衡水中学”,说句恨你也不容易。如果深入浙江看看也会发现,在这个经济和教育发达的省份,也并非铁板一块,真抓实干一心高考的学校,同样不少。从这个角度说,简单批评衡水中学并没有太多意义,靠口水并不能将衡水中学挤出局。
只能靠改革。只有改革,保持改革定力,才能最终让衡水模式淡出。而这个改革本身就是坚持素质教育,通过教育激发并充分释放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这已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中国的必要条件。时代已经变了,应试教育无法适应这样一个人工智能在逐步取代机械性工作的时代。短期目标虽然可以触摸,但我们无法承受长期目标被短期目标模糊所带来的后果,这是不得不做的事。
当然,从目前来看,要让衡水模式完全淡出绝不可能,衡水模式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胜负,仰仗改革,也要时间。只要坚信好的教育模式最终一定胜出,也就无需担忧衡水模式对浙江教育生态的冲击。
另外,当我们大谈特谈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静下来思考:如果今天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指“学校减少课时、学生涌向补习班”“学校老师减负、学生向市场买教育”,公立教育失去了曾经的责任心,那么素质教育也会失去人心。衡水中学不仅不会淡出江湖,反而会更加壮大。素质教育犹如生态环境中的绿水青山,在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同时,日常的环保工作同样不可缺位。素质教育同样如此,前路虽艰,仍须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