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了解发展史的采访问题,关于创业方面的采访问题

/你好,这是一个不定时更新的采访栏目。疫情之下,我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反思。面试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作为一个创业者,我觉得今年就像是一个轮回。五年前,行业内崭露头角的企业家走出圈子,回归设计。这一轮我们学到了什么?今天的九位受访者都是兼具设计和跨界创业的建筑师,基本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目的是看对方的经验教训,好好生活,提升自己。感谢参与采访的设计师和运营人员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感受。如果你有什么想表达的,请给我留言,也许我会采访你。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01.

能忍住不发脾气的-

1. 毕业年限?

张:在12年后于2008年毕业。

2. 从业经历?

张:做建筑师5年,品牌总监1年,策展人1年,新媒体艺术半年,平面设计师至今5年。几乎都被摸过。最后,我们应该集中精力。

3. 创业年限?

张:在15年前开始做平面设计师。第一名员工于2015年8月1日入职。

4. 创业机遇?

张:觉得自己在公司快要触顶了,遇到了上升的瓶颈,手里有了一些项目。他觉得自己可以试一试,如果做不到就回去工作。

5.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

张:工作稳扎稳打,努力做好每一个项目。总体来说比较顺利,公司整体发展也很快。

6.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张:(基本上)能忍住不发脾气。虽然他仍然很生气,但他能忍受。

7.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张:的专业人士必须专业、专业、可靠,并能解决专业问题。业内很多设计师很有创意,但专业水平普遍太差,给人的印象是设计师很文艺(贬义),不靠谱。如果你把一份好的创意工作比作奶油蛋糕。创意只是奶油蛋糕上的草莓。即使草莓鲜嫩可口,如果奶油不好吃,蛋糕胚不软,盘子脏,餐具丑,也会被食客视为失败的烂蛋糕。

8. 目前最关注?

张:

ng>疫情后的经济复苏程度和对行业的直接影响。




9. 目前最困惑?


张: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只叹时间不够、精力不足。没什么可困惑的。




10. 你怎么看未来?


张:未来必须好,不好就应该从自己的专业开始,动手去创造好的未来。如果把行业当作理想和希望,对未来都失去信心和动力,那基本没有什么可上升的空间了。不过多数人也只是撒娇,我看到的行业内人士实际上都很勤奋、努力。未来会越来越好。疫情只是个插曲。




02.


抵触“正确”人生的-




1. 毕业年限?


罗:8年。




2. 从业经历?


罗:毕业后进入美国RTKL建筑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城市设计部,参加过土地面积从几十公顷到数十平方公里的各类型项目设计。




3. 创业年限?


罗:2015年。




4. 创业机遇?


罗:突然想做就做了。我从小就比较叛逆,对于所谓“正确”的人生总有一种抵触。对电脑前的持续工作也逐渐厌倦就辞职创业了。先是和合伙人开了一家餐厅,主打传统方法自制的手工豆腐,提供不固定菜单和季节性更替的食物。之间和朋友还开了一家咖啡店,目前主要在做咖啡豆的烘焙。去年和合伙人一起再创业,开了一家复合式的社区餐饮空间,除了食物以外,如何更好的输出年轻人的文化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目前比较关注的。同时,我们也在经营我们的设计事务所,目前的许多室内设计业务的客户都是餐饮圈认识的。




5.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


罗:经营几年实业,思维方式有很大转变。不过相比于做经营,我们发现其实更感兴趣的是通过食物去连接人,传达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开餐厅后,我们并没有因此变成厨师,其实还是在设计,经营的工作很具体,每一处都要用心设计才行。




6.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罗:思维方式的转变,知识结构的调整。




7.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罗:做设计是有趣的,但此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勇于尝试。不要浪费年轻时代的创造性。




8. 目前最关注?


罗:目前来说身不由己地必须对许多领域同时保持着关注。当下无疑最关注的是新冠疫情发展。




9. 目前最困惑?


罗:走一步看一步吧,继续往前走,没什么特别困惑的。




10. 你怎么看未来?


罗:未来最重要的是仍然对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疫情对整个社会、大小公司、直至我们每个个人都提出了严峻考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我们应对未来的能力。




03.


向“多身份者”进化的-




1. 毕业年限?


臧:2002年重建院本科毕业


2006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已经毕业14年




2. 从业经历?


臧:2002-2003,非常建筑


2006-2010,非常建筑




3. 创业年限?


臧:2010至今,众建筑




4. 创业机遇 ?


臧:觉得是时候该出来尝试一下,如果自己直接面对现实的世界会怎么思考,怎么实践?



5.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


臧:继续探索众建筑的方向,让创新的设计寻找到更适应的土壤。目前我们有几个方向,例如:


a.利用预制技术思维解决旧城更新与居住的问题.


b.更具灵活性的办公环境.


c.利用空间设计激发更加主动的教学行为。




6.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臧:从“单一建筑师”到“多身份者”的变化。多身份指“建筑师”,“研究者”,“管理者”等不同的身份, 这个变化还在进行中。




7.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臧:「方向」


设计师要有方向,用方向去引导设计。


研究者要有方向,用方向去摸索研究。


管理者要有方向,用方向去引领他人。




8. 目前最关注?


臧:如何让企业生存与发展方向能够结合的更好?


这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寻找到既能生存,又有个体方向的发展方式,是众建筑的目标。我们目前还没有做到。



9. 目前最困惑 ?


臧: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同事、客户、合作者、大众,大家都能参与到建筑设计中,让建筑在全过程里都更成功。




10. 你怎么看未来?


臧:英国脱欧,特朗普执政,民粹主义盛行,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内闭。同时,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表面上这些技术的发展是在支持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世界,但近期体现出来更多的控制,是在协助各国变得更内闭。


1918年,梁济问他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2020年,我们依然问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建筑怎样才能协助去实现一个更为开放/公平/创新的世界?




04.


困难和诱惑相伴的-




1. 毕业年限?


卢:2013年;。




2. 从业经历?


卢:毕业前后分别在MAD和gmp工作。




3. 创业年限?


卢:2015年。




4. 创业机遇?


卢:当时对于职业现状的困惑,以及一个突然而来的项目邀请竞标机会。




5.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


卢:2015年3月在北京和波士顿注册成立了MUDA慕达建筑;2015-2017年我们主要base在北京,竞争非常大,生存是年轻事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017年6月我们战略转移,以成都为主要办公中心。随着2018年8月兴隆湖书店竞赛我们中标第一名、2019年4月花园火锅餐厅项目建成,我们的项目陆续斩获各项国际设计大奖,直接委托的项目越来越多,业主的品质也越来越高,外界对于我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2019年是我们至今项目量最大、业绩最好的一年。




6.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卢:创业之初基本只关注设计本身,现在不仅要关注设计,还要关注公司的品牌运营、公司管理、团队架构、市场商务战略、学术追求等多方面的内容,自己变得越来越多面和综合。




7.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卢:困难和诱惑一直都会有,不忘初心,坚持建筑。




8. 目前最关注?


卢:公司核心团队的搭建和壮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文化。




9. 目前最困惑?


卢:自己全面能力的提升,比如公司管理、商务能力等。




10. 你怎么看未来?


卢: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当年打开市场的兴隆湖书店即将在2020年中旬落地建成,其他几个项目也将在今年陆续动工,这会是充满刺激和挑战的一年。更长远的,我们希望MUDA慕达的设计作品可以走出中国,影响世界。




05.


当了奶爸的-




1. 毕业年限?


非:2012年研究生毕业。




2. 从业经历?


非:毕业以后,进了一家市院,成为画图狗。


2018年离职。




3. 创业年限?


非:我觉得我的经历不算创业吧,只是运营微信公众号。我是从2013年开始运营“建筑师的非建筑”公众号的,一转眼的功夫,已经快7年了。




4. 创业机遇?


非:“建筑师的非建筑”的最初创建有缘于人人小站。2011年暑假,我在纠结小站主题的时候,正好看到维特鲁威的一段话:“建筑师必须擅长文笔,熟悉绘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亦非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知识。”于是我把主题锁定在“建筑师的非建筑”。小站开通不久,便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推荐,人气很旺。两年后,我紧跟潮流,开始运营公众号,并赶上了它最红火的时期。




5.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


非:第一是坚持。我觉得我是那种能力不够出众,但能做到傻傻坚持的人。尤其是在“白天建筑,晚上非建筑”的兼职运营时期,除了睡眠几乎没有休息。


第二是心态。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应该把读者体验放在首位,只有不忘初心,保持原动力,细水方能长流。




6.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非:2018年当爸爸了呗。实不相瞒,我牺牲了一些运营公众号的时间陪儿子,哈哈!




7.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非:吾日三省吾身。(1)你今天为读者带来了什么价值?(2)为什么今天的某篇文章阅读量较高或者较低?(3)如果今天的推文可以重新推送,你会有哪些调整?……




8. 目前最关注?


非:疫情,希望我们能够早日战胜疫情。




9. 目前最困惑?


非: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0. 你怎么看未来?


非:我担心微信未来的某个动作或者其他某个产品会改变信息洪流的流向,但我会充满信仰,继续走下去,因为“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张小龙很喜欢的一句电影台词)。




06.


还挺少困惑的-




1. 毕业年限?


王:将近10年了,11年毕业哒~




2. 从业经历?


王:前5年都是在商业设计院,15年底开启餐饮及设计工作室创业之旅。




3. 创业年限?


王:5年的创业时间。




4. 创业机遇?


王:15年底第一家餐厅开始,碰上互联网公众号红利,小火一把。设计工作室也在这个契机之下接触到了更多的项目机会,开始逐步有了业务。




5.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


王:因为公司大部分业务是个体老板的商业项目,去年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原来的业主投资欲望减少,最直接的导致我们业务量的下降。


另外品牌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我们意识到设计的整体性需求,因此增加平面设计部分的投入,希望对品牌能够进行全阶段的服务。




6.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王:工作上:经过几年的设计和经营身份上的转化,对于业主的痛点能更准确的感受,体现在新的设计中。


生活上:共情力和感受力变强了,以前更自我,不能理解的东西非常多。现在更能包容身边不同人展现出来的每个面,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了。这点对于苛刻的摩羯座来说很不容易。




7.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王:其实每一年都有新的感悟:19年底感受最深的点:创业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具备资源最丰富的的方向去尝试,忌盲目乐观,好运气也是会用完的。




8. 目前最关注?


王:新业务线的拓展,以及自我修炼。还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步调慢慢的学习,生活。




9. 目前最困惑?


王:我还挺少困惑的




10. 你怎么看未来?


王:未来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毕竟我们还在设计师的积累阶段,未到黄金时期。


但是未来面临的压力也一定会越来越大,可选择的余地实际上是变得更少了。如何更有技巧更有方向的努力是我们会面对的最大挑战。可能从以前一年调整一次战略目标,到现在可能需要每半年,每季度调整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我们自身需要投入的精力也会越来越大,从前你要学会斜杠,现在你要学着专一。


佛一点来看,其实无论现在未来你面对什么样的压力,阻止了你的前行,这都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那个你最想实现的愿望~




07.


产品经理思维的-


1. 毕业年限?


王:2005年于英国林肯大学建筑学院获取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学位




2. 从业经历?


王:伦敦IMG3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2年后回国




3. 创业年限?


王:2007开始创办IMG3上海公司——矶森设计,以概念性规划、商业地产策划和景观设计为主营业务。


2015年又创办创享DNA商业集合空间,涉足新空间运营和新消费内容营销领域。




4. 创业机遇?


王:2007年从事地产行业的建筑设计师群体大都缺乏营销思维,而矶森设计主打场景营销,尝试用一些列话题性场景助力地产新产品研发和示范区展示,并在商业地产和酒店类型项目上赢得了行业关注。2015年借助创享DNA项目的开展,更进一步锻炼升级了设计团队的营销思维和运营思维,为集团公司的场景营销业务积累了更多维度的经验和更加全面的跨界执行能力。




5.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


王:中国地产发展的增速放缓,上游土地和资金双双紧缩,这个趋势到2019年变得更加显著。传统地产商客户在有限的项目上更加要求创新,并开始涉足城市更新业务。作为行业内从业设计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精炼团队,锻造跨界思维能力,适应更复杂的项目设计需求。




6.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王:从单纯甲方任务执行类的建筑设计师一路走来,目前会更关注项目产品用户体验打造和产品营销实效,并致力于为项目注入全新生活方式的场景设计和内容营销。




7.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王:建筑空间领域设计不止是完成图纸,而是要以产品经理思维贯彻始终,帮助业主客户翻译他们的产品用户诉求为图纸,即“左脑在客户,右脑在用户”的产品设计思维方式。




8. 目前最关注?


王:中国城市更新带来的复合型片区开发和商业活力复兴。




9. 目前最困惑?


王:城市更新未来会作为城市开发的重要业务,引导传统开发商的业务新增和转型。但作为旧城活化场景填充的核心内容,中国的新商业和新消费的发展才刚起步很脆弱,缺少有梯次又有适应性的实力IP激活项目。城市更新从业开发商风险很高,多离不开增量市场的主业扶持,因此导致行业下游设计服务原动力不足。




10. 你怎么看未来?


王:未来五年,随着资产证券化等新的金融手段放开,城市增量开发和存量开发并举,建筑行业的设计业务增发乐观可期。以用户为导向的新设计已经成为甲乙双方的共识,这就需要传统建筑师尽快升级自身的营销思维和运营思维,不能再仅仅满足设计作品纯粹的建筑学意义和视觉冲击效果,还应理性适应市场,真正回归产品设计经理角色。




08.


不是传统建筑学的-




1. 毕业年限?


苏:我们是2014年毕业,我们并不是传统的建筑学。




2. 从业经历?


苏:毕业后短暂的在一个教授建筑事务所实习了半年后就开始自己的创业,而且我们几个合伙人的轨迹基本差不多,从现在往回看,刚开始时候的自己基本是从零开始,并且是从零横跨了三个行业开始。




3. 创业年限?


苏:5年。




4. 创业机遇?


苏:2015年刚开始创业之初,刚好遇到自媒体公众号起步的阶段,发现大家拼命寻找内容,不巧我们为了开工作室而开了一个咖啡厅还有民宿,那时候在‘人生不只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熏陶下,我们刚好撞上了大家理想中的那种生活。在一些媒体端获得了一些传播,刚好那时候又遇到厦门作为旅游城市比较繁荣的状态,我们的整体经营情况都表现得很不错,所以在我们没有任何行业背景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了一次市场的认可有一些机会可以走出去。




5.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


苏:讲到经验,我们创业到现在也已经5年了,对于很多创业公司来说,5年算是足够长的,我们其实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业过程的时候,应该是从2017年遇到一个比较大的挫折开始意识到我们自己在创业,那时候厦门引进红点博物馆,在当时是全球第四座,我们刚好有幸可以参与到竞标过程,当时几乎透支接近身体的极限状态,并没能获得这个设计。那段时间我们有一些顿悟,设计的系统化和集合性,并非只是在我们擅长的空间营造上。


这两年,不断训练我们团队的复杂性状态下的协同能力。




6.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苏:我觉得变化在一个时间轴下看,除了物理层面的变化外,大家的不变的变化都是形成认知的变化,认知的变化关于对于周遭的适应性,同时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形成比较大波动变化就是自己最大的变化。




7.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苏: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创业过程中遇见各种困难时候的经历的心态,也就是在遇到问题时候,学会把自己的生命用尺子来衡量,你就会发现尺子最后还是有自己终点的那个刻度。这样你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心态就会把这个问题当作是个必然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反而能够比较好的去解决它。




8. 目前最关注?


苏:最近在关注如何更准确的表达内心的同时保留项目本身的独特性。在项目上主要关注一些城中村的改造类型和未来城市更新的一些方向性选择。同时也在关注一些行业尖端事务所的发展轨迹,关注到一个价值曲线的概念,梳理出过去的比较尖端的事务所,寻找出他们的价值曲线,同时我们也寻找出一条反向的价值曲线并且去验证它,去创造一些更未来的东西,我觉得这就很反正。




9. 目前最困惑?


苏:其实最近困惑的估计也会一直困惑下去,除了每个阶段都会对设计产生的困惑之外,比如在以质量为前提的让每个项目更好的运转的同时保证整个工作室的效率平衡,也就是怎么挖掘出一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信仰,可以创造最高效的状态。




10. 你怎么看未来?


苏:对于未来,固然是充满希望。建筑设计这个行业,这两年一直在有传出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话题。但人性的“缺陷”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其实许多伟大的建筑都带有建筑师个人的“缺陷”在其中,但正是这些“缺陷”让一切变得完美。这里的“缺陷”我说的是个人的主观判断,而非真正的缺陷。




11. 疫情的影响?


苏:疫情对于我成长来说真是一场自我觉醒,认识到现金流在应对危机时候有多么重要,我们属于那种一有点余额就马上去拓展的年轻创业团队,基本都是靠流动资金持续运作,目前有3个民宿、4家餐厅、15个人的设计团队,从20号开始至今,已经停了接近一个月的现金流水,民宿和餐厅处于0收入,这个疫情的影响可能得靠这一整年的努力才能赚回来,各种复工的情况还都不容乐观,截止目前日本也呈现扩散,可想未来2-3个月,整个防控的心理还是没办法松懈,各种政策下达,会发现根本都不是我们可以触摸得到的,唯一一个就是医社保可以缓交。房租除了国有资产的物业,基本都只能看上天的造化,现在认清现实,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救了!设计团队一天吃饭基本自己开车配送,一天20多公里开车送,各项运营成本不断压低,门店堂食全停后,重新筹备外卖团餐半成品销售,现在每天有钱进账就能笑着睡着了,设计团队也开始学着线上分享一些设计理想,去获取一些新的业务,疫情教会你学会变化,如果这些变化在3月 4月不能产生一些效果,那就得开始止损各类门店来自保,还是希望政府能真正让我们这些脚踏生死边缘的小企业可以够得着一些政策,而不是被各类大公司拿完各种政策后,再用高息来给我们这些急需资金的团队再背负上高利息的贷款。




09.


每一分钟都煎熬的-




1. 毕业年限?


王:7年




2. 从业经历?


王:2013-2014adjaye associate


2014-2017unstudio


2017-2020 创业




3. 创业年限?


王:3年。




4. 创业机遇


王:教书,无法全职上班。




5.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


王:前两年还好,能养活自己和团队。第三年很惨。




6.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王:关注的越来越广泛,设计行业不在是我感兴趣的全部。




7.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王:别总想着一招制胜,可以被打磨迭代的东西更值得花时间精进。




8. 目前最关注?


王:视频和动画的制作方法。 我希望一边用80%时间设计领域精进一边用百分之二十时间学习和了解其他行业,只学到大概就行,不需要精通。比如我最近在B站学习python ,但了解程序员思维模式和编程都能干吗和背后的逻辑就好,不可能记住编程语言和各种逻辑。


不过每一分钟都很煎熬,可能已经到了放弃边缘了。




9. 目前最困惑?


王:觉得之前把设计看得太重了,其实没啥大不了的不过是各种产业里很小的一环。所以,困惑的是我这样认为了以后,却发现我只会做设计。




10. 你怎么看未来?


王:不太明确,希望通过整合其他行业技能形成一些优势,但是还没想清楚。




/






没有最终的成功


也没有致命的失败


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温斯顿·丘吉尔




以上的同学都是我们身旁的最努力的人、学霸、优秀老板、知名设计师……




也许他们真实的表达让你觉得跟自己的困惑差不多,可不,就是这样。




未来可期,让我们用「王禹惟X-frame」创作的插画结束今天的采访。




等待春天来了,我们又能上街、晒太阳、吃烤串享受这样美好的城市。






- END -


图文转自 AssBook设计食堂,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