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读卖新闻》年6月24日的一份报告显示,日本新增航天企业数量正在快速增长。他们努力通过向用户提供小型卫星收集的数据和回收太空垃圾来扩大市场。虽然日本航天工业的格局已经改变,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为了提高竞争力,必须确保企业的独立性,并获得政府的慷慨援助。
根据这份报告,航天工业正在迎来一个变革的时代。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命线。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用人造卫星拍摄和观测地面获得的数据具有巨大的价值。
全球范围内,与航天产业相关的一万多家企业竞争激烈。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的计算,航天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0万亿日元(约3610亿美元)。在日本,也有新兴公司加入竞争对手的行列,以避免错过这股热潮。到2020年,有50多家新兴公司从事航天业务,是五年前的三倍。
通过小卫星进行对地观测和通信服务正在成为业界的主流业务,这只有大批量生产十几颗小卫星才能实现,成本在几亿到几十亿日元之间。即使出现故障或需要更新,小型卫星也比传统卫星更容易操作。
在日本,专门制造小型卫星的Axelspace有限公司从本月10日开始推出图像数据服务。通过五颗小卫星,它可以每两到三天拍摄一次世界上的任何地区。因为它可以准确地掌握和分析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工厂的运行情况,所以公司也可以为很多行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中村由纪(Yuki Nakamura)表示:“我们收到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商务谈判,希望取得成绩,扩大知名度。”
然而,这些新兴企业也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你想开发卫星或火箭,你需要巨大的前期投资和漫长的研发周期。致力于振兴航天事业的民间行业协会SPACETIDE的代表理事石田信康指出:“我们的技术研发和业务发展速度赶不上海外企业。有必要将上市计划纳入议程,以筹集资金,缩短试错周期。”
报告显示,与海外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国内市场停滞不前。虽然政府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初将航天工业的销售额翻一番,但未来只能保持在1.2万亿日元的水平。在日本,主要由重工业公司和汽车制造巨头推动的太空R&D得到了官方需求的支持。这些企业一方面技术水平高,另一方面由于价格竞争力弱,对市场需求分析不足,在海外市场处于被动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将新兴企业视为发展国内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建立企业与投资者的联系机制提供支持,但未能更进一步。
报告指出,为了大力培育新企业,必须进行必要的研究,包括获得大型政府项目的订单,或为风险资本创造更有利于投资的环境。
也有一些企业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在行业内奋力拼搏。从事太空垃圾回收业务的Astroskar就是代表之一。今年3月,该公司发射了第一颗技术实验卫星。首席执行官冈田广志强调:“正是因为市场还没有形成,这个领域才具有挑战性。日本的航天工业现在正迎来一个关键时刻。”
报告显示,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获得来自国内外超过200亿日元的投资,凸显了行业的高预期。该公司还计划与一些卫星公司签署合同,从2024年开始提供服务。
熟悉航天产业趋势的东京大学教授铃木说:“在某些领域,日本与海外的竞争已经接近输赢。未来,我们必须专注于那些高附加值或尚未开发的领域。政府应该成为这些电子产品的消费者
来源:参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