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发
在众多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中,有一首画面感很强的歌曲,表现出敏捷和善良,像一幅美妙的写意画一样铺展开来,那就是《打靶归来》,与海滨有关。这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歌曲富含军旅生活气息,诗意清新,如饮甘泉;就像漂流在风雨飘摇岁月里的独木舟,静静地停泊在人们心中,令人难忘;特别是歌曲结尾的“一二三四”,铿锵有力,嘹亮有力,激情奔放,是进步的口号,是振奋人心的呐喊。
歌词源自一首小诗
这首欢快浑厚的抒情诗,是当时年轻的战士牛宝元写的。当时他只有20岁,是个有小学文化的坦克兵。1956年3月,牛宝元从辽宁省北镇县参军,开始了他期待已久的军旅生涯。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牛宝元从小就有文艺天赋。此外,他谦虚好学,勤于阅读,一有空就埋头写作。参军后,他成了连队的文艺骨干。他善于观察,经常把军人家庭中涌现出来的好事、新人、新事物一一记录下来,或写成小诗,或编成几件珍品、快板、相声,组队表演。久而久之,他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尊重,成为了队里公认的青年学者。1959年3月,牛宝元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坦克团进驻大连,来到大连黄龙圩进行实弹射击训练。经过几个月的射击训练,牛宝元练就了过硬的射击技术,5发子弹多次拿下48环,多次胸前佩戴红花受到表彰。
一天晚上,训练归来,精神饱满的牛宝元像往常一样在营地里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不知不觉走近射击场,突然传来1950年夏天诞生的军歌《我是一个兵》熟悉而响亮的歌声.
原来,有一群扛着枪和靶牌的士兵,胸前戴着大红花,神采奕奕地走在夕阳下,所有士兵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欢快的笑容。一瞬间,这张动图引发了牛宝元的创作灵感,一个想法闪过:如果有一首反映战士们射击的歌曲,该有多精彩!你不妨试着写一篇宋立科的这篇。他迅速拿出便携式笔记本,写了四首小诗:
日落西山,夏虹飞身而起,与士兵瞄准并返回营地;
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的枪声漫天飞舞。
那天晚上,回到军营后,牛宝元集中精力,一遍又一遍地琢磨、修改、细看这首小诗。随后被送到沈阳军区政治部编辑的相关文学期刊《部队文艺创作选》上,很快就发表了。
心生共鸣增词谱曲
这首清新隽永的诗发表后,引起了另一位年轻军旅作家、《打靶归来》作曲家王永泉的兴趣。1960年初,王永泉在解放军某步兵团担任俱乐部主任。当时军队完成建设任务,即将开始军事训练。他想结合部队的军事训练写一首歌。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军区一年前发了一个出版物《部队文艺创作选》。王永泉在阅读中读了牛宝元的小诗,立刻产生了共鸣,于是想抄下来准备音乐。
当时由于文艺演出指日可待,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出新作品,王永泉对诗歌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对“常识”进行了修改,使之更适合歌曲的演唱格式和韵律。王永泉觉得,当她从常规拍摄回来时,她不会在胸前戴红花,因为这不是一次胜利。而“风显红旗”的场面就壮观多了。随即,他开始把“胸前红花”改成“风中红旗”。他也认为“清晰的枪声满天飞”这句话不合适,他觉得射击的时候会有清晰的枪声,但是回来就不能乱开枪了?在拍摄结束时,士兵们取得优异成绩后的自豪心情和灿烂笑容最好用歌声来表达,这应该是一声回荡在天空的“快乐歌声”。因此,王永泉把第四句改成了“欢歌满天飞”。有了这个变化,就会有《打靶归来》这首歌的第一句歌词:
日落时分,红云飞临西山,士兵们瞄准后返回营地。
风吹红旗映彩霞,欢歌满天飞。
然后,
王永泉觉得这4句小诗内容显得有些单薄,便又乘兴提笔增写了两段歌词:歌声飞到家乡去,父老们听了笑眯眯,人人夸来人人讲,说他们子弟有出息。
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歌词写好后,王永泉去征求首长和演出队战友的意见,战友们认为歌词意思好像有些重复。于是,根据大家的意见,王永泉又对增写部分进行了删改,把“歌声飞到家乡去”这一段全删掉,最终敲定了歌词。这样两段歌词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第一段的“写实”与第二段的“写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臻于完美。
最后,王永泉使用他熟悉的陕北民间曲调、再结合军营进行曲的某些格调谱了曲,并增加了“米索拉米索”语气词和“一二三四”口令声,充分表现出取得打靶优秀成绩的战士们自豪喜悦的心情。
曲调犹如歌词的翅膀,佳词配上妙曲自然展翅飞翔。王永泉凭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素养,在汲取了陕北民歌的元素后,经过反复咏唱,水到渠成,“曲调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王永泉原话)。
数次获奖广为传唱
王永泉将《打靶归来》的成品,报送全军文艺汇演,在大量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歌曲类唯一的一等奖。
《打靶归来》是一首既有民歌风格又有进行曲特点的队列歌曲。这首歌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把简谱“米索拉米索、拉索米多来”直接唱出来,增加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气氛,充分展现了革命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风貌和乐观精神,体现了战士们自豪喜悦的心情。王永泉后来忆及往事时说,当初歌曲里运用过“啊”“哎嗨哟”等语气词,但听起来不自然不和谐。在反复试唱修改中,他猛然想到教战士唱歌时都是先教简谱,战士们也喜欢唱简谱,何不用简谱发音直接唱起呢?于是就有了今天歌曲中“米索拉米索,拉索米多来”这样的唱法。歌曲最后还加上一句口令“一二三四”,演唱起来更能体现军旅歌曲的风格,更加符合队列行进歌曲的特点。
有趣的是,由于当时的消息闭塞,牛宝源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诗歌已经成为军内外风行的“流行歌曲”。直到1960年秋季的一天,牛宝源无意间从收音机中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打靶归来》,熟悉的歌词让他感到异常的亲切。他欣喜地去找唱片,几经坎坷,待将唱片拿到手中后,果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了唱片上。
鉴于《打靶归来》在群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反响异常强烈,1964年9月,解放军总政治部特意为牛宝源颁发了奖状。一直以来,牛宝源视这个奖状为珍贵物品精心收藏着。此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相继发表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歌曲》等报刊上。
1976年3月,牛宝源退伍转业到地方工作,到2002年最终从律师岗位上退休后居住抚顺。几十年过去了,年近古稀的他谈及《打靶归来》的诞生和流传经过依旧如数家珍。他谦虚地说:“那首歌是曲谱得好,歌词只是表达了自己当时在练兵场上的感受和对军营生活的真实描绘,是部队给了我创作的源泉。”令牛宝源遗憾的是,他始终未与原在沈阳居住的曲作者王永泉(于2007年去世)见过面。
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时,《打靶归来》被收录进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难忘的歌声》。曲作者王永泉也被写进《中国音乐家名录》《袖珍音乐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著作权法协会的会员及常务理事、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除《打靶归来》外,还创作了《我当上解放军》《志愿军的铁匠炉》等200多首歌曲。
《打靶归来》这首歌,歌曲旋律的清新激昂不言而喻,创作手法也新颖别致,独具匠心。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简练朴实、贴近生活、旋律优美、易于传唱的显著特点,以及轻快活泼、青春澎湃、激情飞扬、富有自豪热烈的战斗情绪,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及影响力。它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与壮大一路走来,彰显着它价值非凡的永恒艺术魅力。(李春发)
来源: 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