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武汉大学的高材生。互联网时代,他带领金山发家致富,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
然而,他不愿意这样做,重新开始了他的生意。新公司的产品成为性价比的代表之一,颠覆了中国手机生态。
他就是雷军。
小米成立九年来,不忘自己的首创精神,在雷军的带领下,成为了最年轻的财富500强公司。他是怎么做到的?和小米一样,雷军在公司管理上也有自己的打法。
雷军的创业经历对初创企业和成熟的大公司都有很大的启示。下面,请欣赏:
一位热门企业家获得了另一个奖项。
在近日举行的复旦管理论坛暨复旦管理奖基金会颁奖典礼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荣获“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
复旦管理奖基金会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奖励基金会。所有获奖的都是精英企业家。2014-2018年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为:张瑞敏、马云、柳传志、马、董明珠。
雷军说,小米九年期间,核心管理思想其实是:不要过度管理一个创业公司。在探索简化管理之路,雷军强调一点,那就是人才。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才是最核心的事情,不需要管理的人有三大特质:能力、责任心、自驱力。
— 1 —
一个人奋斗叫拼搏,一群人奋斗叫事业
东汉末年,三国处于乱世。
一个在街上卖草鞋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了发大财的资本,最后成了一代大师。
他就是刘备。
刘备当时的理想是帮助汉朝,但是没有资本他什么也做不了。
然而,张观和妻子加入后,三人齐心协力征服世界,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在此之前,三人在桃园结义成为后世佳话。
在创业的过程中,三人遇到了改变命运的诸葛亮。诸葛亮也是野心勃勃,无法施展。四个人聚在一起,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如果他们没有共同的理想,又怎么能走到一起并肩作战呢?
刘备和他的部下关系最稳定,情感最强烈,这与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
有了志同道合的人,就可以让理想不是空想,而是把梦想做成事业,做成现实。
15px;">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人心聚了,难关也不可怕。— 2 —
一群人做一件事,一定要志同道合
所谓志同,就是志向一致;所谓道合,是说我们的路径、方法一致。
我们组织在一个公司、一个机构合作,如果各自为政,勾心斗角,结果就一定是内耗,毫无作为。
志同道合的前提,是公司要有自己的志向,规划。
志向、规划,就是说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我是谁是定位的问题,一个公司定位不明确,就没有辨识度,客户和员工都很难认清公司;我从哪里来,是历史问题,也是我们要去哪里的依据;我要去哪里是愿景、目标的问题,搞不清楚最终我们到底将成为怎样的公司,我们的方向,就一定是无头苍蝇,乱撞乱窜,各自为政。
一旦公司确定了志向,剩下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和公司目标一致的人。
为什么很多企业留不住员工,其实就在于人选错了,没有选择正确的志同道合的人。

— 3 —
要创业,先找对的人
志同道合,说来容易,找起来难。
不过,一旦企业找到这样的人,企业的管理效率就会指数型增长。
就拿此次获奖的雷军来说,雷军在创业初期,对于选人花了非常多的心血。
雷军说,在小米创办的第一年,有80%的时间在面试。曾经在寻找一个关键技术人员的时候,核心团队在三个月时间里面跟他谈了十几次,每一次持续四、五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之久。
有个成语叫三顾茅庐,而在今天,为了招募人才三十次顾茅庐都不为过。
如果企业招不到人才,不是人才不够,而是企业下的功夫不够。
那么如何找到或者说识别出能和企业一起走下去的人呢?我们依然拿小米举例。
雷军在创立小米时,拿出了一套利益组合方案:
其一,选择和跨国公司一样的报酬;
其二,选择2/3的报酬,然后拿一部分股票;
其三,选择1/3的报酬,然后拿更多的股票。
三种选择,任君挑选。但是这样不同的方案,完全把不同类型的员工区分开了。
选择第一类的员工,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有钱赚就一起走,没钱就分道扬镳,这样的人,最难委以重任。
选择第二类的员工,与企业是事业共同体,在有一定利益做保障的前提下,愿意冒一部分风险和企业共同成长,这样的人,有当中层的潜质。
选择第三类的员工,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是企业最梦寐以求的人才,那就是拿自己的全部利益做赌注,和企业共荣辱,同贫富,这样的人,有成为企业合伙人的资格。
— 4 —
总结
企业招人难,找到合适的人更难。
企业招人首先要从价值观上选择,招聘那些愿意与公司一同艰苦奋斗、认同公司使命愿景的人来共同成长,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这样比挖几个表面看闪亮的空降兵要靠谱得多。
然后,釆取先赚钱后分钱的方式,让优秀的员工得到更高的收入,固定薪酬不一定高,但可采取期权、利益分成、岗位优化等多种形式的激励。
争抢人才的优先级,一定是大于其他任何事的。
毕竟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