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慈禧太后新政,慈溪创业贷款补贴政策

《辛丑条约》 签订后,八国联军撤兵,慈禧和光绪帝从西安起程回京。刚坐定不久,慈禧便推出新政,准备学习西法。那么曾经反对维新的慈禧为何一夜之间改弦更张,决定实行新政了?她的新政又将把大清带向何方?

慈禧太后剧照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6日,慈禧和光绪皇帝终于出发前往北京。这一天,Xi的文武官员聚集在宫门外,等待圣驾。三个小时,领头的骑兵出城了,接着是太监,接着是王子和大臣。

按照清朝的帝王例,此时需要一条“静鞭”,前卫手持长鞭,向空中扔出一声。据说这是一种驱邪的礼仪。静鞭过后,几辆黄色轿子从皇宫出发,慈禧和光绪皇帝坐在轿子里。他们终于可以回到久违的首都了。

在回京的路上,慈禧似乎找到了最高统治者应有的自尊。她命令黄沙沿路铺路,每隔六英里修建一座宫殿。出发时,Xi安民士绅支起香花彩灯,跪在南门外送去。送别现场非常热闹,与他们逃跑时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2月31日,慈禧一行抵达直隶正定,将改乘火车返京。当时英国《泰晤士报》在1902年3月报道,慈禧的奢侈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报道称:太后第一次坐火车,感觉非常满意,这列火车是新任北洋大臣周馥为她特意准备的。

八国联盟进驻北京

毫不夸张地说,这列火车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十几年后,成为推翻清朝的孙中山先生的专列;十六年后,张路过皇姑屯时被日军杀害。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慈禧太后乘坐这列火车,告别了她18个月的流浪生活,回到了她熟悉的紫禁城。

风尘仆仆的慈禧抵达北京不久,便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新政,戊戌政变的血泪还未褪去,亲眼目睹维新派人士被迫害的朝廷大臣会积极响应慈禧的主张吗?慈禧的新政又能成功推行吗?

早在1900年8月19日,还在xi安的慈禧就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出“罪证”,称要进行行政用人和培训方面的改革。这个罪行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自今以往,君臣一心,卧薪尝胆,勿托空言。”

正是在这种争论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二月初十,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圣旨,后来成为晚清新政开始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圣旨,指出过去的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字字珠玑,技高一筹”。这一次,有必要学习“西方政治的起源”来“弥补中国的不足。”

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

上谕要求军部的大臣、大学生、六大臣九大臣、各国大臣、各省督抚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家政治、官僚、财政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凡是能使国家富强、财政富裕、武装力量强大的人,都可以在两个月内发表意见,详细发挥。

慈禧这一次的改革是真诚的,这种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

,屈服于列强的压力。


庚子动乱后,十一国公使和李鸿章在谈判中,坚持要惩办祸首。这个时候,日本、德国声言慈禧是元凶,必须惩办,但英国、俄国、美国认为不必惩办,应该维持现状。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达成协议,将慈禧从祸首名单中剔除。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求慈禧改变原来的统治方法,接受西方教导,使清王朝融入西方的殖民体系。


其二,现实情况迫使慈禧不得不做出改变。


庚子动乱后给了慈禧很大的打击和启发,她感觉到再用原来的老办法很难维持统治,她认为中国积弱的原因是“习气太深、文法太密”。所谓的文法指的就是祖宗家法,而朝廷上下庸吏太多,人才太少。因此,必须要作出变革,才能使大清振作起来。


慈禧太后剧照


慈禧推行新政出于真心,但大臣们却把不准脉,上谕发布两个月后,内外臣工并没有拿出建议。对于戊戌六君子的前车之鉴,大家记忆犹新,这个节骨眼谁也不敢上疏言及变法。1901年4月21日,慈禧再次发布上谕,指出变法“事体重大,条件繁多”,要大臣们集思广益,尽快择精上奏。


为了让臣下相信朝廷确实有变法的决心,慈禧宣布成立了专门的变法机构——督办政务处,来办理具体事务。


随即,慈禧派出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军机大臣荣禄等为督办大臣,地方大员中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遥为参预。可以说,当时的军机大臣和大学士除了世铎生病外,全部进入了督办政务处。


1901年7月2日,张之洞、刘坤一打破僵局,上了《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意见,即设立文武学堂、改变文科的考试、停罢武科、奖励游学四个方面。


湖广总督张之洞


23日,张、刘两人再次联合上奏《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内容从赋税、军队建设、刑罚、生活风尚等多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


第二天,他们两人第三次联合上奏《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提出应该兼采并用的西法分别为广派游历、练外国操、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的书籍等。


张之洞、刘坤一这一联合会奏的三折,历史上称之为“江楚会奏三折”。以后朝廷推行的新政,大多在“会奏三折”的范围内。


那么,慈禧实施新政到底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是假变法,这一系列的政策把清王朝带向了何方?


慈禧的清末新政持续了五六年时间,它和戊戌变法昙花一现是有本质区别的。客观地说,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人说它是“假变法”,这种说法是不够公平的。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慈禧的新政还是可圈可点的。


慈禧太后剧照


第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及改革刑律。


其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新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练兵处等,这些都是较为积极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朝廷下令停止了卖官鬻爵的“捐纳”。捐纳由来已久,自康熙是就有,晚清尤为严重,这种公开卖官的行为导致了官场腐败进一步加深。应该说,停止捐纳是一个进步的措施。


第二,练兵筹饷。


这是新政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知道,甲午战争前后,朝廷已经开始训练新式陆军,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张之洞在江南编练自强军。这一次,朝廷力度更大,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中央设立了练兵处,派庆亲王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决定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一个镇大致等于一个师)。


练兵处越到后来越变味,最终成了袁世凯的私人衙门,他通过编练北洋新军成了当时最具实力的地方大吏。朝廷原本想建立起一支保卫皇朝的新式军队,可是后来这支军队成了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力量,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这样的龌龊事,或许也是慈禧始料未及的。


第三,兴办商务,振兴实业。


这项改革,改变了封建传统重农抑商的国策,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封建体制内发酵,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两江总督刘坤一


第四,废科举、兴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朝廷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朝廷又颁布兴办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依次开办。此后,近代新式教育事业由此真正成了主流。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凡是学成归国者,经过考试,分别授予翰林、进士、举人出身。所以在政府的鼓励下,各省官学、自费留学生大大增加。


据统计,1905、1906这两年间,仅仅留日的学生就多达八千人。留学生在中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运动史上,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以前,广大的留学生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清末新政,大致也就没有后来的辛亥革命。


从以上各个方面可以看出,尽管推行新政是出于慈禧想使清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新政确实在内容、力度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慈禧这个政治女强人,从第三次垂帘听政后,曾经将中国带入了深渊火海,但是她能够在清末推行新政变法,不论她的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还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有利于社会进步。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新政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是把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移植到封建专制体制中去,这就造成了新鲜血液在旧事物中不断发酵、膨胀,当达到一定强度后,无疑就会破坏封建体制。


科举殿试皇榜


正因为如此,产生了近代知识分子和民主革命思想的高涨,最终这些力量成了埋葬封建专制制度的掘墓人。慈禧没有料到,她一手推行的新政在失控中走向了对立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慈禧的新政实际上是为大清灭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