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继儒
编辑|包娇倩
6月30日,滴滴在纽交所低调敲钟,竞价持续近3个小时,充分说明资本市场对这家出行巨头的重视。
与此前的猜测不同,滴滴并没有“向市场放血”。招股书显示,滴滴2021年第一季度首次录得季度利润,净利润55亿元。
从最初只有8个用户的新出行平台,到拥有4.93亿年活跃用户的出行巨头,滴滴用了9年时间。一路走来,从争夺市场到因安全事故被按下“刹车”按钮,从不断与司机发生冲突和解,到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方向,滴滴几乎没有时间停下脚步,一路从未停歇,始终在怀疑中成长,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低调的钟声敲响后,市值700亿美元的“巨头”们,依然面临着如何在商业层面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如何在社会层面更加安全,如何妥善解决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从回顾滴滴“升级打怪”的历程,或许可以看出,滴滴未来解决新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会有所选择。
从0到1的两次并购
2012年,走出阿里“中国补给铁军”的程维成立了旅游平台滴滴,9月上线,12月获得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A系列融资。在滴滴招股书创始人的公开信中,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透露,截至2012年底,滴滴每天已经服务了10万名乘客。
当时互联网旅游市场刚刚起步,市场和资本都没有给滴滴和程维慢慢成长的机会。在南方市场,快手于2012年8月正式上线,也盯上了出行市场。
根据IT Orange的数据,2013年4月,滴滴获得了腾讯1500万美元的B系列融资,而快手获得了阿里巴巴400万美元的支持。补充弹药后,“滴滴”和“快手”的肉搏战正式开始。
有用户向DoNews (ID:我爱DoNews)回忆,滴滴经常有10元左右的打车补贴。司机方面,两家公司提供的补贴更丰富。有司机表示,每笔订单除了正常补贴外,还会有50-100元不等的惊喜补贴。而且很多兄弟会在自己选择的平台上接单,获得更多的补贴。疯狂补贴也滋生了司机用单账单骗取补贴的现象。
2013年8月,一辆快速出租车接入支付宝;9月,滴滴接入微信和手机QQ。一方面,巨头利用旅游平台扩大移动支付用户;另一方面,旅游平台要贴近巨头,这样才能支撑自己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2014年初,双方补贴战进入高潮阶段,滴滴获得腾讯、中信1亿美元支持。随后,阿里也迅速跟进,继续支持快出租车。此时,除了补贴之外,两家公司还在竞相拓展生态版图,不仅推出专车服务,还在公交、航空出行等领域布局。
2014年12月,腾讯、淡马锡、兰亭投资、DST又给了滴滴7亿美元。一个月后,快打宣布从软银、阿里等机构获得6亿美元融资。然而,没有人想到,滴滴和快的出租车在2015年情人节突然宣布合并,当时业界还在讨论“谁会死在出行市场”。一个月后,联合首席执行官卢传伟退休到二线。
关于持续近两年的战争,有报道称滴滴和快手总共烧掉了近20亿人民币。马花藤在香港大学的演讲中透露,当时我支持滴滴,阿里很快就支持了。我们就像打架一样,每天最多损失4000万元。没有人敢停下来,一旦停下来,以前的成绩都白费了。
tyle="font-size:15px;">更让程维没有想到是,刚刚“流血”打完了第一场仗,还没来得及休整,Uber中国就展开了迅速的攻击。就像坊间广为流传的程维的那句总结一样:“我以为滴滴和快的的竞赛就是总决赛,合并后可以好好建设家园了,没想到,只是亚洲小组赛。”滴滴与快的打车合并不到一个月,优步中国就宣布降价三成,加之其品牌号召力,很多白领一族迅速成为优步中国的忠实用户。滴滴只能马不停蹄的投入到新的战场中。彼时,滴滴快车的每公里单价曾一度将至0.99元,还推出了半价优惠策略。
直到2016年5月,苹果为滴滴注资10亿美元,成为滴滴要赢得这场“亚洲小组赛”的重要标志,因为苹果同时也是Uber的投资方。最终,滴滴宣布收购Uber中国,虽然当时双方在官宣的表述上不尽如一,但最终的结果是,“人民优步”成为了一种记忆,“滴滴的时代”到来了。
滴滴渡“劫” 重建体系
“2016年,是滴滴的一个里程碑,完成了公司第一个五年的愿景:打造一个中国人领导的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的出行平台。”程维在2017年初一封内部信中表示。在完成了两次并购之后,滴滴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国内市场出行领域的领先者。虽然与嘀嗒、易到、神州等平台,在网约车不同垂直领域仍有竞争,但滴滴已经准备高速驶向另一段更宽广的赛道了。
程维曾表示,2017年是滴滴的变革之年。这一年,滴滴要为未来五到十年做准备:夯实优势业务、拓展边界、保持增量。这一年,滴滴智慧交通FT团队成立,快马加鞭地与各地政府展开合作,希望运用自身技术优势,成为智慧交通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与Uber于国内战场交手后,滴滴的国际业务事业部也在悄然运作,开始出海。年底,R-Lab正式成立,负责滴滴的多元化探索。
2018年,本该是滴滴飞奔,快速发展的一年,结果却迎来了“至暗时刻”。在当年夏天发生的两起顺风车安全事故将滴滴推上风口浪尖,被视为盈利业务的顺风车停摆了长达一年之久。
一时间,滴滴被笼罩在一股阴暗的氛围中。“滴滴能不能挺过去?”成为了很多人的疑问。“我们躲不过几个锥心的问题:滴滴到底有没有价值观,是不是一家只顾利益,漠视安全、逃避责任的黑心企业?滴滴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保护用户的安全出行?互联网出行到底是不是一个应该存在的行业?”在“乐清事件”发生十余天后,程维在公开信中自问。
程维和滴滴的回答是:行胜于言——成立安全指挥部,All in 安全。正如在招股书创始人信中,程维和柳青所说:“我们意识到,滴滴的业务同其它互联网平台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不只是连接消费者和商品与服务,还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多变的人性。”
在出行领域,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安全永远是盈利的重要前提。滴滴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柳青曾表示,滴滴不惜以全年的增长为代价,把精力和重心放在了去搭建安全保护体系,保障司机和乘客的安全。滴滴数据显示,2019年其全年投入安全专项费用超过20亿元,2020年,投入安全费用30亿元,并安装100 万台智能安全车载设备。
在安全问题之外,滴滴的高佣金问题在上市前夕再度被发酵。滴滴网约车CEO、司机委员会主任孙枢发布公先后发布了两封公开信,一封表示要建立透明账单制度,排查关于抽成超过30%的订单占总订单数的比重从2.7%下降到了0.03%;另一封则宣布推出“早高峰0佣金”计划。
滴滴招股书显示,滴滴目前在国内已经拥有1300万名活跃司机,这包括出租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而正是这些司机们撑起了滴滴日均2500万次的交易量和它的出行帝国,归根结底,滴滴的核心生产力是“司机”。
在安全事件和佣金问题之后,滴滴或许真正明了了,与其他互联网产品不同,“交通出行”除了商业属性之外,更天然具有社会属性。在招股书中,关于安全和政策的风险提示占据了60页内容的绝大部分。
成为真正的巨头 多元化业务林立
从2017年开始,滴滴就开始为多元业务发展做布局,无论是国际市场、外卖业务、电商业务还是车服、金融和自动驾驶,滴滴的目标是不断获取增量,提升效益,丰富和稳定营收结构。这就如同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巨头在主营业务稳定后,不断向外拓展边界一样。
在招股书中,滴滴提出了“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分别是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自动驾驶。在具体收入构成上,这些战略板块则被分成“三大业务”,包括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
从招股书数据看,滴滴中国出行业务已经实现盈利,成为其“基本盘”。2019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首次实现盈利,经调整息税前利润达到38.4 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升至39.6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则为36.2亿元。
在国际化业务方面,滴滴是Uber的追赶者。从2017年悄然启动国际化到如今,滴滴已经在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但同Uber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滴滴海外网约车业务订单笔数分别为2.83亿、9.62亿、13.48亿笔,收入分别达到了3.18亿元、18.98亿元、22.93亿元。2020年,其扣除司机收入等成本后的息税前净亏损达到35亿元。
目前,滴滴在海外的拓展方式属于自建和寻找“代理人”两种方式,在开放市场积极投入,在饱和市场则选择入股、技术与资源输出等方式来占据市场。“我们渴望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科技公司。”程维和柳青要带领滴滴实现这一梦想,还需要为它持续不断地“输血”。
以共享单车、车服网络、电动车、自动驾驶、生鲜电商等为代表的新业务,虽然是亏损的主要来源,但是增速较快。招股书显示,2021年,其他业务实现收入21.24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79%。值得注意的是,滴滴没有将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进行并表,并已经在3月份,将橙心优选分拆融资。与大出行相差甚微的“橙心优选”,未来将会何去何从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创新业务自动驾驶,被视作是滴滴的“未来”。在滴滴自动驾驶业务分拆后,它获得了软银和滴滴5.25亿美元的联合投资,估值达到34亿美元。在落地方面,滴滴较为谨慎,选择从网约车定制车开始试探市场和用户。在首款定制网约车D1的发布会上,程维对它的规划是,到2025年将有100万台D1搭载自动驾驶技术;而到2030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程维和柳青提出滴滴要“走向世界,超越出行”。正如它的真正对手Uber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出行一样,从网约车、外卖到货运,甚至是后者还在探索初期的空中飞行,滴滴和Uber显然都想改变城市的运行效率,核心是一种真正“按需分配”的物流体系的升级。
参考资料:1.《网约车大战:一战成就滴滴,二战围剿滴滴》猎云网
本文源自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