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型通风房屋正在全国各地开放!心理学家几乎不建议用破坏性暴力来发泄
昨天,《90后小伙在滨江开了家“发泄屋” “基础套餐”199,砸10多个啤酒瓶》在快报上发表,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很多网友觉得很有用:
@ DDdying:有时候,当情绪难以抑制的时候,就会很糟糕。这种发泄真的很有用。
@常素久宁:破事不如破人。
@陈志高:不错的选择!你打碎的东西都是废物,所以要有个好心情!哦耶!
@K.S:有必要发泄一下。不良情绪的积累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国外习惯找心理医生,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自我调节或者和朋友聊天。这也是女人向朋友发泄的好方法,而男人很痛苦,所以习惯憋着。我觉得偶尔这样发泄有利于心理健康。
也有很多网友不认同这种解压方式:
@开朗(小满马):情绪是发泄出来的,但是既不积极也不积极,长此以往就会生病。还是应该寻求一种合理的方式来缓解压力,释放压力。
@佳佳:不推荐,暴力。
@酷宝儿:发泄情绪真的很有必要,但是用暴力发泄症状往往适得其反。
@夏企:情绪失控是本能,控制情绪是技巧。如果你能通过发泄来平复情绪,那你就做不了什么大事。
很多网友觉得最好的发泄方式就是跑步、旅游、唱歌等。
@长昌:没必要把情绪发泄得这么极端。你可以踢足球、打篮球等。或者唱k歌和吃大餐。
@封印d妖:感觉出汗缓解情绪!你可以去健身房!去西湖边散步什么的。
@徐步:跑步会产生多巴胺,会让你开心。跑一会儿,冷静一会儿,继续跑,保持冷静.
@品味生活:听音乐、跑步、爬山都可以放松,不用砸东西。
一旦发泄替代物不在眼前
可能会对原有物进行攻击
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开了很多发泄屋。北京第一家情感直播间开业后,生意红火,据说一天最多砸2000个啤酒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这种模式受到追捧,说明“发泄屋”是生活的需要,但她不赞成这样发泄。
“这种暴力的方式很容易导致发泄者形成不良的行动习惯,发泄完之后还会遵循这种习惯。
“面对另类的对象,当你发泄愤怒的时候,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缓解情绪的方式。一旦发泄替代品不在你面前,你可能会攻击原来的对象。”
李玫瑾说,最好的缓解方法应该是运动,比如跑步、游泳和健身,这些运动也可以通过神经末梢传递紧张、焦虑和烦躁。排气是为了缓解,不要在缓解过程中增加副作用。
国内很多中小学和大学都有供学生发泄的装置,大部分是假人、沙袋等。
中国石油大学成立于2006年
index="0">心理宣泄室”,屋里立着一个近2米高的橡皮人,被击打后像不倒翁般迅速弹回。河南郑州某中学为了让老师们发泄,把校长的漫画贴在沙袋上,心情不好的老师可以对着沙袋上的“校长”拳打脚踢出气。
河北邯郸一所中学心理宣泄室的橡皮人上,贴着老师、校长的画像,画像是学校让美术老师专门绘制的。房间四周墙壁上还贴满了“痛快”、“如果你愿意,砸吧、打吧”、“扔下愤怒,晴空万里”等话语。
和前面所说的宣泄室不同,杭州十五中崇德校区也设立一个特别的宣泄室,里面新进了一台智能宣泄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麻烦问题,选择机器上相对应的。例如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机器会自动给你一段自我鼓励的话,让你读出来,同时会提醒你读得更大声更快一些,以达到情绪释放和宣泄的作用。学校心理老师张语娇说,宣泄室刚刚成立,用的学生还不多。

杭州十五中崇德校区的智能宣泄机
宣泄需要合理、可控、适度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疾病早期干预专家王奕權副主任医师
我觉得发泄屋的好处是能让一个平时难以正常宣泄的人宣泄,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每次都这样,代价太大,浪费资源,还可能变成暴力倾向,变成发泄而不是正常宣泄。宣泄需要合理、可控、适度。宣泄要有及时性,碰到问题及时处理,提倡男人找一些朋友聊天,女性找一些闺蜜聊聊八卦。用暴力,破坏性行为宣泄是不提倡的。
学校设立的发泄屋,不同年龄段的情绪宣泄不同,不能太极端使用,否则可能会把暴力倾向强化。
比如小学生,思维不成熟,用运动式的宣泄是没问题的,而初中生,青春期学生,情绪压力来自于同伴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包含父母亲子关系紧张,可能会有自卑感,所以不太建议用沙袋方式、冲动方式,更提倡找朋友、同学聊聊天或找心理的老师,适当调整。而到了高中,情绪压力来自周围环境,未来的人生发展,家长意见不统一,所以提倡亲子交流。大学生独立性更强,提倡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学社交,能够找到释放的点。
这些行为模式带到生活中
可能会有暴力倾向
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疗办公室主任刘兰英
我非常不建议甚至反对用砸电脑,手机,酒瓶的方式发泄。
人的多数行为模式是后天养成的,有些情绪亚健康或者存在焦虑症状的病人可能会来砸一次,但不可能说宣泄一次病就可以治好,多次以后,养成行为模式,会将这些行为模式带到生活上,可能就会有暴力倾向,只能带来即时性的快感。
我提倡做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解压食物比如:蔬菜水果,无糖的酸奶,推荐黄花菜,泡点玫瑰茶。
对于学校设置的发泄屋,也可以有,但要有心理老师正确引导,否则会误导孩子。

( 作者:见习记者 朱家豪 编辑:罗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