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经常和互联网创业者打交道。在这个人人都想创业的时代,每个创业者都胸怀宽广,思考着每个用户的需求和用户场景。在我看来,检验创业项目是否可靠的标准只有两个。第一是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二是能否构建使用场景。
创业者在打磨产品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想象用户需求,无法把握用户刚需;构建了用户场景,却培养不出用户所需要的;捕捉到了那个只是需要但无法搭建的场景。我想用这几天遇到的三个不靠谱的案例来说明刚需和场景的关系,以及创业者遇到的矛盾。
案例一:无刚需,无场景
发明用户需求,甚至是刚刚需要的问题,在中关村创业街随处可见。这样的企业家是最不靠谱的企业家。
比如,笔者前几天遇到一位企业家。他的创业项目是大学校园恋爱申请。他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应用搭建一个平台,覆盖全国,满足不擅长说话的理工科男的恋爱需求。他之所以开始这样的项目,是因为身边的理工科男开玩笑,让他帮忙介绍女朋友。
这样的项目肯定是不靠谱的。然后,让我们回顾一下爱情的需求和场景,从这样一个维度来看企业家的项目有多不靠谱。
爱真的只是理工科男需要的(当然我很多朋友都认为爱不是只需要的),但是爱是不是只需要通过一个恋爱平台就有争议。因为微信和QQ作为强关系链,远比这样的平台更适合谈情说爱。
从场景来看,这样的产品只包含聊天功能,实际上被微信滥用了。其实爱情可以算是一个O2O场景。一般场景应该是在校园里遇到线下活动后,用微信聊天。感觉好了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大众点评群的一家餐厅进行深入交流。晚饭后,我们可以和滴滴一起坐车去电影院看道士下山。最后,即使去酒店,也可以用微信支付扫码解决。
那么,爱情完全可以通过微信解决,甚至微信的一站式服务也更加完善。那么我为什么要用你这样的校园恋爱平台呢?这样的产品最后不是要成为校园大炮的神器吗?
案例二:有刚需,无场景
事实上,有些创业项目面临着刚需无景的问题。这些创业者确实实现了用户的刚性需求,产品也在朝着用户的需求发力,产品真的很精致,很有调性。但是这样的产品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用户没有动力去使用这样的产品,最后,虽然用户在手机中归结到APP,但是一周打开一次的情况往往很少见。可惜的是,产品最终会变成鸡肋。
这类产品在tool APPlications中非常常见,比如驾驶考试本,以及笔者前几天采访的一款宠物喂养app。
以笔者采访的宠物喂养APP为例,虽然确实很多养狗人面临着不知道如何喂养小狗的问题,但当养狗人遇到问题时,往往不会向时效性和准确性不足的手机APP求助,而是直接通过电话甚至上门与有经验的狗友和宠物医院的医生沟通。
面对这样的问题,其实产品团队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聘请专职专家团队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事件营销提升产品曝光度。这些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搭建起宠物主人的“见面和思考”场景。
事实上,驾考本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的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使用驾考本的产品。然而,驾考宝典在第一次课程后遭遇了长时间的积雪,第四次课程后卸载的例子在笔者身边比比皆是。从第一门课使用到第四门课卸载的半年时间里,实现驾考宝典的渠道几乎为零。其实这是没有搭建有效场景网罗用户的集中体现。
案例三:有场景,无刚需
还有这样一个创业项目,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是有场景,而不仅仅是需要场景。这样的创业项目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长尾需求,而创业者搭建平台就是为了实现这些消费场景。但是,这种消费需求不是刚性需求,而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也面临着困难的问题。
作者曾经与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合作过
注于做家常菜”的项目沟通过,这个项目,希望通过家常菜来满足北漂白领的“寻求家的安慰”的心理需求。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创业团队也构建了大量的场景,比如进入小区进行地推,说服社区的赋闲劳动力成为平台上的C端,用众包模式向用户提供拿手的私房菜。但是这样一个项目虽然构建了足够多的消费场景,也确实满足了一部分白领的长尾需求,但是却面临了大量的问题。
这样一种长尾需求毕竟还是小众需求,对于白领们来说,所谓了“家的味道”可吃可不吃。在走完补贴大战的阶段后,白领们的消费习惯依旧没有建立起来,重新回到了美团以及饿了么这样的大平台上。
对于平台上的赋闲劳动力来说,这样收入往往也是“长尾收入”,实际上同样是可赚可不赚。盈利模式上,这一项目采取了平台与服务者收入分成方式,但“兼职”的性质是的平台对服务商(也就是社区赋闲劳动力)没有形成较强约束力,出现了部分服务商脱离平台直接与消费端对接的情况,平台形同虚设。所以这一创业项目呈现出了非常尴尬的状态。
场景和需求要融入生活
互联网的创业浪潮正在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打车、购物、资讯、理财、社交、旅行、订餐等等无一例外都烙上了互联网的印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应用虽然一时名声大噪,但是昙花一现,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脸萌、足记;一些应用却可以始终保持不俗的热度,打车应用中Uber、滴滴快递如此,订餐应用中美团、饿了么如此,理财应用支付宝如此,社交应用微信还是如此。
靠谱的项目无疑不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满足的要不就是用户刚需,要不就是对日后用户应用场景的把握。创业者要做的项目一定是通过刚需和场景两个痛点融入到用户生活里一部分的产品,而不是昙花一现的产品。
这种新的融入能否给用户带来更新更好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否是用户真实需求的,是否是科技可以给用户带来的对生活、对工作更好的辅助?如果这些回答都是“是”,那么项目一定是靠谱的项目,如果不是,那么这样的创业一定是在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