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鲁玉民(左)正在工作。
李华成摄(人民视觉)
“老陆,三个月后能入市吗?”面对投资人的询问,卢伟笑着喝了口咖啡。“对待创新,还是要有长远的思考。”
有一些白色牛仔裤和微微起皱的格子衬衫。在工业园区,公司创始人鲁玉民看起来与其他工程师没有太大区别,但他的话透露出一点与众不同的强烈自信。
从1991年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半导体材料,到2016年成立微波芯片公司。鲁玉民认为他自己的步骤非常正确。
施思创意
2014年,鲁玉民39岁。技术高超的鲁玉民成为了公司部门的总工程师,管理着十几个人的团队,负责产品研发的核心业务。
鲁玉民已经是公司团队的核心成员,事业有成,生活稳定,但他今年决定辞职创业。为什么呢?
“在我们眼里,老陆上大学的时候看起来不像是‘理工科男’。他喜欢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除了学术,我还喜欢看历史文化书籍。我们认为他出去创业只是时间问题。”鲁玉民的大学同学给出了这个答案。
被朋友称为“非典型工程师”的卢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一项新技术进展顺利,公司需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批准,但我的技术创新等不了那么久。”
“当时在我的芯片行业,从人才的角度来看,国内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比较少;在工业方面,制造商也普遍使用进口产品。”鲁玉民说,“我想采取主动。有了技术和政策支持,为什么不能自己创业?”
就这样,当上海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时,鲁玉民选择落户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上海市嘉定区政府共建的上海微技术产业研究院,担任硕士生导师,培养创业所需人才,孵化项目。“四十,我的生意来的正是时候。”鲁玉民笑着说道。
第一次碰壁
"吕博士,新设计的芯片在信号源的频率上有偏差."早上一到办公室,公司测试员就用最新的数据敲开了鲁豫的门。
鲁浩有时用手里的笔指着屏幕,有时用笔戳头,对旁边的测试人员说:“记录这个数据点,以后再模拟。”
当工程师收到客户的反馈时,他们会及时去实验室寻找解决方案。往往这些时候鲁玉民都会在场,“只有在一线,我们才能更好地感知客户需求,把握公司的发展方向”。
2018年,鲁玉民公司将研发方向确定为汽车领域的毫米波雷达业务。由于R&D周期长,技术积累相对成熟,对自己的技术充满信心的鲁玉民积极向各大汽车公司出售自己的芯片。
没想到,管理公司两年的鲁玉民却碰壁了。“我们不买芯片,我们买的是一整套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所有主要汽车公司都以类似的理由拒绝了他。
本来在汽车辅助驾驶系统领域,除了毫米波雷达技术,还包括摄像头和控制设备,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当时我们有技术实力,但没有整体设计。公司发展成了大问题。”鲁玉民说。
经过这次经历,鲁玉民发现创业的问题并不比开发芯片简单。开发芯片的时候,一个数据错了,就能发现问题并修复,但是创业过程中,一个判断错了,就没那么容易换轨了。
转型和发展
怎么办?机遇隐藏在转型发展中。
2018年,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在嘉定区成立,实验室位于鲁玉民公司楼下。
当时,国内一家大型发电厂
商想开发一款智能化热水器,将红外传感技术替换成毫米波雷达技术,这正是卢煜旻公司的核心技术。有了平台对接,商机纷至沓来。厂商负责人找到了卢煜旻,想购买他公司的芯片,开发智能热水器。
“去做热水器?”面对未曾设想过的领域,团队成员心里犯起了嘀咕。
不过卢煜旻倒是挺乐于接受这个尝试,为什么不能从接地气的项目做起?“拿汽车领域的技术规格去做家用电器,我们可以成为行业领头羊。”卢煜旻说。
有了之前的经验,加上专业、务实、高效的团队素养,卢煜旻的创业团队,做起了家用电器消费品开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转型带来的是爆款。在卢煜旻公司的毫米波雷达技术支持下,热水器销量很好。有了成功经验,卢煜旻将目光投到了智能物联网领域,他自信地说:“未来这个领域也会用上我们造的芯片。”
回望自己的创业之路,卢煜旻笑着说:“在上海,实现小康不是终点,创新一直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