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明医 无本创业

【健康点】“今天是我60岁生日,也是我宣布创业的日子。”2017年4月25日,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余刚宣布离职,成立美合医疗集团,旗下包括旗舰医院、诊所、验光中心。

两周前,我们得到消息,于刚博士开始创业。带着极大的好奇,记者来到于刚的诊所——美和眼科门诊。走进宽敞温馨的诊室,一群活泼的孩子在医生和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正在体验手术前的场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孩子们正式手术的前一天,美合的志愿者老师会带领孩子们体验手术室的环境。

志愿者正在教孩子们如何使用口罩。

很多孩子非常害怕进入医疗机构的封闭场所,于是美合诊所的老师们设计了一个“探宝寻宝”的故事,走进手术室寻宝寻宝。孩子们做完手术后,冒险就结束了。

眼科手术麻醉前,这些孩子需要戴口罩,很多孩子都很抗拒。工作人员没有给他们扔冷口罩,而是在上面印上各种卡通图案,引导孩子们接受整个过程。在来访者就诊后的采访时间里,于刚告诉记者:“很人性化。这是我走出体制后想做的事情,提供温暖的医疗服务。我们的理想是做医生自己的医院,做有温度的医疗,有尊严地挣钱。”

北京正重点支持连锁医院和医生集团

就在刚刚公布业务的同一天,北京发布《北京市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措施》,将重点支持以下社会医疗机构: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举办的医疗机构;稀缺专业领域举办的医疗机构;具有品牌化、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保险医疗”“医生群体”等新型医疗业态。

北京的医疗环境越来越宽松,优秀医生品牌的价值更加可贵。目前,博士创业正在掀起另一波浪潮。不久前,深圳博德贾立安医生集团引进港资,在深圳建设一家拥有500张床位的三级医院。发布会上,张强、于颖、顾中一等“大V医生”也分享了他们的好消息。其中,张强在杭京的诊所正在落地,营养师顾中一已向友谊医院递交辞呈,尚未获批。

于刚的创业踩了政策窗口。按照计划,于刚成立了美和医疗集团,将拥有一家旗舰医院、数家日间手术中心、数家连锁诊所和数十家验光门诊。

“我们建立的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生自由执业的平台。目前,我们已与4个麻醉师小组达成合作意向,正准备成立医生小组进行术前术后护理。”于刚透露。

事实上,于刚创业的想法已经无聊了三年,他的宠物眼科医院也被放弃了。三年来,大V医生张强、于颖、龚晓明相继从公立医院辞职,引发了一波医生免费执业的浪潮。

但他发现,博士群体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落地平台。首先,公立医院受医疗保险制度和支付方式的影响,很难接受医生群体。其次,虽然中国已经有12000家民营医院,但真正达到国际医疗服务水平、容纳医生群体的医院并不多。医生群体中的医生成员未来需要一个成熟的培训教育平台。

在观察行业变化趋势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你是先选择做医生群体吗?还是想先做落地实体医疗机构?

于刚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带着医院、诊所、验光中心、医生团四个项目快速行军。他决定为儿童眼科领域的医生群体搭建实践平台,在北京设立2-3家高端儿科眼科诊所、2家日间手术室和1家高端综合医院。

筹备期间,于刚认真学习了医疗政策和税法,带着团队考察了国内外30多家医院。余刚说,在北京、上海、深圳的高端诊所走访中,他看到了不同领域广阔的市场机会,一些民营医院也非常成功,比如上海美华妇儿医院。他甚至不认为中国人是对的

537" qid="6527569314562708739" mention-index="0">高端医疗有这么浓厚的兴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民营中高端儿童医疗机构本来就缺乏,更不用说儿童眼科机构。


于刚的技术和团队是他创业的第一优势。就这一点,于莺在分享会上直言不讳:“如果再走网络红人的思路,已经不可能了,但如果踏踏实实把专业做好,这一定是可以复制的。”


“两个月,诊所场地居然不够用了”


于刚办诊所花了足足三年时间,单单是选址就是走了50、60家。由于北京五环之内不允许开诊所的政策,他申请诊所的审批也被多次委婉地拒绝过。


2017年2月,美和眼科诊所拿到西城区卫计委的执照后,经过6个月的紧张准备,诊所就正式开业了。诊所设在西直门凯德Mall写字楼里,紧靠着地铁13号线、4号线和2号线。


与此同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美和医院现已开工建设,租建的场地3.2万多平米,医院的手术有两层,专门为自由执业的医生提供场所,定位是大专科、小综合,以儿童眼科为特色专科,这里也将成为各学科医生集团的孵化场所。


“美和诊所试运营2个月,患者逐渐多了起来。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一下子看了37个患者,手术已经约到了两个月以后。这个500多平米的诊所已经发现不够用了,准备把隔壁的办公室也扩充进来。” 于刚介绍了诊所运营的情况。


美和眼科诊所定位是中高端医疗。


在民营医院市场里,要想有出色的表现就必须进行差异化服务。“我们先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情,再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然后再做大的事情,最后别人想做也做不了了。”于刚总结了自己创新和市场突破的秘诀,这也是他今后准备突破的方向。


他看到了儿童眼科领域市场里的空白,比如儿童眼保健,“这块儿领域现在大专家不愿意接触、小医生患者不相信,我们就从这里切入,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的特色还有上睑下垂、儿童的斜视和弱视。”于刚说。


美和还开发了针对某种小儿疾病的服务包。“比如说上睑下垂,针对这个疾病,我们开发了服务包,理顺了诊疗流程,从会诊、筛查、手术一条龙就下来了,我们的优势是把预手术期的工作做好,最大程度方便小儿眼病患者。”于刚介绍。


于刚采用合伙人制的方式办医疗集团,不准备引入风险资本。在他看来,这会影响集团的自主决定权。


工商注册显示,美和医疗控股公司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美和儿童医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2000万人民币,北京美和眼科诊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0万人民币。


“高端医疗不等于高价医疗”


于刚说:“我国医疗真正缺少的是人文精神,高端医疗不等于高价医疗。”


于刚和正在看病的小朋友。为了减少孩子们的心理压力,美和诊所还在休息区设立了“美和小课堂”。


这些理念都体现在细节里面。


很多小朋友们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于刚出诊时就会脱掉白大褂,来到休闲区给宝宝进行现场会诊,在他们玩耍的时候,见缝插针地完成会诊。


美和诊所的工作人员还自发购买了小玩具,亲手缝制了彩色的小花盆,由于刚和吴倩两位专家写上鼓励的话语送给孩子们。


为了更好地和患者交流,于刚制订了标准化服务和流程,针对沟通话术、回帖、门诊服务等进行培训员工,甚至怎么站、怎么坐、怎么笑都是其中的培训内容。“我们很多话术并不是教你怎么和患者说话,更多是交流情感和人文有关。每次看病的时候,我都抓着孩子的手,这就是一种互动。你抓着孩子的手,就是抓着妈妈的心了!”


诊所的诊金费用约400元,中等偏高。手术费则按照北京儿童医院国际部的价格来制定;配眼镜、弱视治疗的费用则走平价路线。“医生面诊和手术最能体现医生的价值,我们不打算靠配眼镜赚钱。”于刚说,“美和诊所在计划中是尽可能程度地扩大门诊量,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做中高端诊所最难的一件事就是在价格和患者流量之间做一个平衡。诊所的容量可以达到每天200-250人次的门诊量,每个患者看病的时间非常灵活,但一般在10分钟。


他在诊所给患者的基础时间是7-11分钟,诊前和诊后约半小时的咨询都放在网上解决。患者在来诊所之前,已经在网上和医生进行了充分沟通,他在诊所陈述病情的时间约1分钟。之后,由于刚的助手再给患者讲解5分钟,这名助手经过专门的培训。医生给患者检查的时间由3分钟延长为5分钟,这是很多家长非常看重的方面。患者离开诊所后,再在网上交流的时间就不设限了。


他还把同类问题的患者约在同一个时间段看病,进行集体会诊。“这些患者已经对自己的病情非常了解,把同类患者约在一起集体会诊,家长们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可最大程度提高效率,家长们取长补短。”于刚说,目前国内最缺的是知名专家的诊疗和指导。


未来,他会重点关注和开发医疗周边新项目。“我想放弃很多轻车熟路的东西,尝试做一些别人也不熟悉、我们也不熟悉的项目。”


据了解,美和还准备筹建新项目包括:假眼中心、泪道中心、遗传眼病中心、先天性白内障中心、塑形中心,这些项目都是国内奇缺的儿童眼科项目。


他玩儿命创业,去哪里,哪里火


美和医疗集团是于刚的第三次创业。


“我在体制内干了36年,有三次跳出体制的机会,因为各种都放弃了。甚至,我放弃了1999年李嘉诚集团旗下汕头眼科医院60万年薪的机会。” 于刚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于刚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创业分别是在张家口眼科医院和北京市儿童医院,突破了平台的收入困境和专科发展困境。


1991年,34岁的于刚当上了张家口眼科医院最年轻的院长。“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也是第一次接触管理,虽然是在公立医院。”他说。


这位年轻的院长走了很多偏门的野路子。90年代末,公立医院需要自负盈亏,为了给医院筹措资金,留住医疗骨干,他注意到了刚刚兴起的电脑和网吧。他在医院之外的鼠防所租了一排20间房的底商,以150万的价格购买了50台全新的电脑和50台二手电脑。按照当时的经济水平,150万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投资网吧不久之后,于刚就利用网吧的优势给医院骨干和医生们培训网络技巧,白天用作对外营业,下班后的2小时则用作医院员工学习互联网的场所。那会儿,医院本部仅仅有3台电脑,应用系统还是windows97。网吧帮助于刚的专家团队完成了网络扫盲工作。该医院于是成了最早触网的医疗单位,很多专家后来变成了网络高手。


2004年,于刚不顾一切辞去了河北张家口第四医院(也就是张家口市眼科医院)的院长的职务,也放弃了张家口政协副主席、市九三学社主委的身份,作为人才引进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次年,于刚的学生同事也裸辞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们团队的“北漂生活”,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创业。


“我爱玩儿,爱动,喜欢新鲜事物,骨子里是不安分的。”他这样评价自己。


他来到北京儿童医院的时候,小儿眼科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科室,挂靠在五官科之下,没门诊、没病房、没手术、没奖金、没项目,所有的人手数一数也只有3个医生、1名退休专家,科里的收入1年才50万。到2014年,儿童医院眼科门诊量已经到22万,各项综合年收入1.24个亿,科室发展到96人的医、护、技的团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小儿眼科团队。


于刚在北京市儿童医院创立了国际部高端儿童眼科医疗项目。当时谁都不看好这个业务。9年前国际部于刚一个专家号定价700元,曾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在细分的眼科领域,除了北京市同仁医院,接下来综合儿童眼科实力最强的就是北京儿童医院。”他介绍。


他和团队全体尝试了在线问诊和医疗。2008年,于刚成了好大夫在线网站第一批注册的医生。他还要求团队里的所有人都必须在好大夫上注册。有一天,好大夫的工作人员给他打了个紧急电话:“于主任是不是哪里有问题了?怎么你们一下子注册了30多个医生呢?是不是恶意攻击啊!”他很开心地回答:“不是,是我给他们下要求了,只有上了好大夫网站,才能拿到网络工作奖金和支持。”


2005年,于刚还在儿童医院的时候就开始打造团队诊疗模式,专家团队里有副主任医师、验光技师和护士。于刚带着副主任医师看病,并规定把自己一半儿的看病收入分给接诊的专家,这样患儿的面诊、验光、手术预约一次门诊就解决了。于刚说:“这种专家团队坐诊的模式其实就是医生集团的雏形。”


于刚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业秘诀:“机会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医生。创业者必须敢于拥抱失败。医生创业还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懂市场、懂网络、懂税法、懂政策、懂医疗、懂创新、懂人情世故、懂谦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