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2月2日电(记者肖海川)43岁的韩主动选择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到面对市场竞争的企业经营者。勇于告别体制,满怀希望拥抱市场,而在这背后,他对未来的思考更为缜密。
他所供职的企业诞生于山东计算中心下属的软件评测中心。今年4月起,拥有100多名员工的软件评测中心正式转型为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凭借原有的市场、人员和技术成果,公司继续开展第三方服务业务。
“半年多来,企业的经营状况应该说比较理想。去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2500万元。”作为企业的总经理,韩表示,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软件测试和咨询,从产品功能、性能、安全等角度控制产品质量。
2015年,山东省密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离职,对离职人员覆盖人事关系、职称评定、薪酬水平等方面。这为韩庆长期以来的困境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与其他兄弟部门相比,原软件评测中心更直接面向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这不太符合科研单位瞄准前沿领域,着力攻关创新的要求。科研项目立项、预算分配等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原软件评估中心的发展需求。
“比如今年年初,为了满足用户产品的测评需求,我们会临时采购电磁检测设备。一套设备就要40多万元。”韩说,如果是在体制内,需要经过需求申请、项目审批、预算纳入等步骤,周期可能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市场和用户等不起这么久。
虽然约束很难避免,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体制内,有组织”就是一把遮天蔽日的遮雨伞。说“再见”不容易。韩也是如此。1997年进入山东省计算中心,之后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慢慢成长为部门主管,但工作20年后他选择了创业。
“不管是做一件事,还是活得舒服,我都同意前者。”韩说,他选择相信自己想做,也能做一番事业。“毕竟国家的各种改革都在鼓励人们自食其力,社会给予个人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韩对说道。
单位性质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张欣说,第一次听说离职创业,心里会有些波动。“有一种不确定性,我觉得有一种尴尬的保护伞已经消失了。”张欣告诉记者,但半年多的试水结果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也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期待。
“原来月薪三四千元现在已经五千多元了,这不是福利。灵活的企业管理系统给了每个人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张欣说自己挣得多,态度好,家里人都放心了。回家探亲的时候,很多亲戚也问孩子怎么去企业工作。
走出体制的韩,在离职创业的道路上有着自己的想法。“在科研单位,偏爱成果应用和应用研究的部门可能更适合走向市场。”韩表示,适时开展业务培训、管理人才培养、开拓融资渠道、制定合理发展规划、拥抱市场,只是征程的新起点。
编辑: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