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骗局 2016年乡镇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总结

编辑评论/说明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灾的考验,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贫困返贫,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巩固拓展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务之急。有文化、有技术、有良好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返乡创业的排头兵,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

国庆期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电影中,曾经画不起画的孩子,为家乡设计了一所梦寐以求的山村学校;为了推销自己家乡的特产,乔请姐姐颜帮忙直播带货;考入俄国列宾美术学院的马良,选择在家乡发展稻田画,振兴家乡经济.

就像电影中一样,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发展的故事一直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投身于广阔的农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让自己的家乡“翻天覆地”。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建起了农场、种植基地和产品加工厂;随着商品的直播,农民对农产品销售滞销的担忧得到很大缓解;古村落有年轻人,乡村“活”起来。

有文化、有技术、有良好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返乡创业的排头兵。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在带动家乡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新农民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贫困返贫,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巩固拓展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依然面临着乡村振兴的长期任务,这也为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是水涨船高。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早期目标是消除绝对贫困。随着全面小康时期的到来,乡村振兴要建立在可能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乡村振兴要把差距越拉越小,要在乡村产业上做文章,缩小差距。”

在他看来,年轻人大胆自信,回到农村创业,推动了乡村振兴。“每个人、每个项目可能作用有限,但当很多返乡青年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趋势和力量。”。

今年6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等单位发布的《县域创业报告》显示,县域企业家中,返乡创业比例为50.8%,大学生比例约为16%。

90后彝族女孩,是返乡创业大学生之一。从研究生到博士生,她和团队成员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花了三年时间深入调查。2018年3月,她创办“彝族屋匠”,将现代设计与彝族传统文化相结合,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新工匠”参与设计制作。公司在生产链和行业上游释放了大量岗位。到2019年底,有200名贫困人口就业,今年预计将达到350人。丁洋觉得,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激活了沉睡在家乡的特色资源,“开对了药”

25岁的郭家铭在2016年把盐碱地柿子种植项目带回了老家辽宁省盘锦市,成立了盘锦采根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年初,郭家铭和公司技术团队成立了“农民夜校”,为盐碱地种植柿子的村民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和政策解读。盐碱地的柿子收成很好,许多农民发现郭家铭都很兴奋。“今年,柿子亩产提高了近10%,但没想到农事知识这么多。”。

江苏苏州北太湖的“草莓大师”林亚平,总结了一套适合当地草莓的生态种植技术,带动周边种植户一起走生态路线。从2017年开始,她推出了《大学生》

创业培训》《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分享和思考》两门课程,以自身经验鼓励新农人培养科研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尝试科学试验。在她的带动下,14名毕业于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高材生,或是带着项目落户,或是作为技术员在御亭农产园工作。现在御亭农产园正在推广智慧农业,实行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智能化。


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返乡创业先锋队


近日,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群体持续壮大,截至今年8月底,返乡留乡农民工中,已有1600万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与大学生返乡创业相比,张德勇认为,有社会经验的农民工返乡,结合在外打工时所掌握的技能进行创业,更能够将自身特征发挥出来。“大学生有专业知识,可以主攻技术含量略高的创业项目,这样形成返乡创业的层次感”。他提醒说,无论是返乡的农民工还是大学生,都要在创业前找准定位,发挥特长。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帆看来,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返乡入乡创业的先锋队,其中,农民工更是重点引回人群。


“因为他们是城市和乡村的天然纽带,扎根家乡的感情更加强烈。他们利用在城市发展中所积累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营理念,与当前农村发展短板进行互补,逐渐把脑中的‘创业蓝图’变成眼前的‘振兴实景’。”


这样的“振兴实景”出现在了90后小伙马俊楠的身边。


家乡在甘肃省玉门市小金湾乡龙泉村,马俊楠把自己称作“新农民”。在外打工多年,他在返乡创业政策的鼓舞下于去年回到家乡,筹资180万元发起成立祥农合作社。紧接着,他又在本村新建高标准拱棚5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10座。创业初期,品种选择不好、技术不熟练,又遭遇了病虫害,产量很低。他开始反思和自学新技术,并积极向专家请教,终于,新的作物长得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很多村民们也纷纷开始发展种植,并加入祥农合作社。马俊楠还会热心地为村民们进行技术讲解,向村民们传授最新种植技术和经验。


回到家乡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35岁的东乡族青年马阿力木曾经在外打工10余年,他积极学习,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信息。“一定要大胆尝试、探索新事物,有行动,加上不断学习,就会有未来。”马阿力木说。去年,村里决定发展集体产业,尝试木耳种植,马阿力木和妻子报名参加了集中培训学习。马阿力木决心把木耳种植技术掌握好,传授给更多的农民,大家一起投身这个富有“钱景”的产业。


疫情之下,返乡创业危中有机


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许多返乡创业者遭受冲击,但一些创业者努力去适应当下的冲击,并适时扭转思路,调整方向,化危为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曹东勃认为,即使经历疫情冲击,乡村市场还是十分广阔,“疫情之下,乡村的优势也在逐渐体现”。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林亚萍在今年疫情期间加入了一场特殊的“战疫”。当时蔬菜等生鲜食品价格飞涨,部分农贸市场、超市出现市民抢购、货架售空等现象,林亚萍带头将自家农场的两三万斤萝卜、青菜、小白菜等蔬菜,全部做平价销售。她号召农产园的农场主、青年农民们一起参加这场战役,不惜售、不涨价,全力保障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她逐个摸清并统计周边地区待售蔬菜、大米产量,与附近超市进行对接,逐步搭建起蔬菜产销平台,把商户、农户、基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张紧密的产销供应网链。商户有什么需要,在网上下单即可。除各大基地外,小农户也能够参与其中,可选择供货给果蔬基地,由基地统一收购配送,也可以根据商户的下单数目需求,自行领单配送。这一模式推行后,有效地拉动了周边农副产品输出,最大程度减少了特殊时期农民的损失。


郭佳明的碱地柿子收益受到疫情影响减少了约20%,但仍高出其他作物。快递恢复之后,他带着碱地柿子参与了“爱心助农”等活动,成功扭转了柿子滞销的状况。郭佳明也开始利用抖音和快手等平台,介绍碱地柿子,向农户科普种植知识等,目前已有1万多粉丝,“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直播的优势,我们也在积极打通渠道,为柿子销售增加保障”。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带领家乡村民种百香果的张辉泽也遭遇了疫情的影响。他延缓了扩种进度,开始琢磨新的销售模式。“之前我们靠的是传统的销售模式,批发商和中间商从我们这里拿货。想要打造自己的销售渠道,单靠传统的销售模式是行不通的。”张辉泽开始尝试做电商,打算通过抖音、快手平台以及朋友圈销售百香果。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顶着危机创新,已然是他的责任。


在曹东勃看来,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在认识上有了转变,“原来大家觉得城市比农村有优势,但是疫情来了之后,农村的人口密集程度小,受疫情影响程度低,已经变成了一个优势”,这也给返乡创业提供了机遇。曹东勃认为,这很有利于农业的三产化,即农业的服务业化、旅游业化。“疫情让人们更愿意往农村跑,人口从城市流向农村后,现金流也就流过去了,爆发出很多商机,也将是很好的契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