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报记者任思谚通讯员黄一惠文字/图片
“别小看我的鸡,它们都是听着音乐长大的!”近日,在罗源县松山镇外杨村的农场里,余国银一边喂鸡一边按着腰间的喇叭按钮。《茉莉花》的旋律在山间飘荡,成群的江水冲向他,啄起了饲料。
2013年从湖北经济学院毕业后,余国银曾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16年8月,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一个农民家庭农场。
农村生活并不浪漫,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余国银心里清楚。尽管家人极力劝阻,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余国银说,罗源湾环境优美,发展生态农业不仅破坏环境,也符合当下社会对休闲、安全食品的追求。这不仅是他的创业梦,也是他的田园梦。他拿出积蓄,向政府提交了商业申报,拿到了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
修建养鸡场,余国银赤手空拳清理土地,双手伤痕累累。农场没有水泥路进出,所以他一个人扛建材。养殖是个技术活,所以他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余国银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决定养河养河。除了看书学习理论知识,他还到处寻找养鸡的经验。即便如此,刚开始他还是交了不少“学费”:没有门路,买的鸡品种差,成活率低,在饲养、接种、管理鸡只、销售、送货等方面都极其辛苦。
2017年7月,余国银终于打开局面。他与一家大型生态农场合作,摆脱原有的养殖方式,引入“互联网农业”的生态养殖模式。农场采用半放养、纯绿色林下养殖方式,到处安装摄像头,随时随地监控鸡群活动;每只鸡都戴着NFC脚链,出生、接种、宰杀的日期都可以通过手机追溯,让顾客看得清楚,放心。
农场成为了物联网更标准化的生态鸡养殖基地,也减轻了他的工作强度。此前,余国银一边养鸡一边跑销售,经常去县城当地的养鸡店送货。现在,他只需要从合伙人那里拿到当天的订单,杀鸡后交给快递。
农场有前途,余国银关心乡亲。他计划雇佣贫困户来帮助农场,并为扶贫做出贡献。在农场门口,他还为村里的老人建了一个亭子。
在“现实主义”繁忙琐碎的工作中,余国银尽力保留一丝“浪漫主义”。养鸡场被山和树包围着。养鸡场的沙子像院子一样干净,还有香蕉和竹林。“不吃肉不如不吃竹子。”带着这个想法,余国银坚持有空就开荒养鸡,把农场一点一点变成了他的脑子。
余国银有着浪漫的田园梦和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未来,我希望依托农场资源发展高质量的农家乐项目。不过这两年我先养鸡,规模稳步扩大。也希望农场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振兴家乡。”